城市课题
一条路隔断一座老城
济南南高北低、东西狭长,一条胶济铁路,东西贯穿了城区,像一道屏障,把一个城市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南北如何穿铁路,雨水如何行洪等一系列问题成了摆在济南市面前的一道城市课题。记者 窦昊 李世武
1
铁路线成“分水岭”
路南路北两个样
“历山路铁路桥那边,桥南高楼大厦,都是高档小区,桥北明显就差了许多,都是一些旧楼和棚户区,两边的对比也太明显了。”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小陈今年刚刚来到济南找工作,暂时租住在历山路铁路桥北的板桥庄。
“当时我租房子的时候就想找个便宜点的地方,发现铁路桥南繁华地段的房子租金都很贵,桥北到了板桥、石桥这边就便宜了不少,当然这个地方环境也相对差了不少,当时我还以为这地方已经差不多是济南的郊区了,后来才发现自己理解错了。”小陈告诉记者,在他自己概念中,每天从板桥庄出门上班过了铁路桥就算“进城”了。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桥南桥北的市容环境就区别很大”.小陈告诉记者,铁路桥南就是花园路,周边高楼大厦多不说,路边的绿化和环境也好很多,而他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一过铁路桥环境就差了不少,摆地摊的也有了,卖烧烤的也有了,到了板桥那边更是到了大集一样,每天晚上长达数百米的路边大集颇为壮观,从瓜果蔬菜到生活日用品,卖啥的都有,地上各种随手丢弃的垃圾和烂菜叶随处可见,桥南桥北环境的对比实在太强烈了,其实这两处相隔也不过数百米。
15条城市道路
无奈下穿铁路
济南的城市地形决定了,若想南北贯通,共同发展,道路交通就要跨越铁路。那么城市道路与铁路的交叉口都是怎样的形式?记者近日沿胶济铁路实地探访发现,15条城市道路为突破铁路阻断,无奈下穿铁路。
昨天记者来到历山路铁路桥附近,原本笔直平坦的道路走到黄台南路之后开始逐步下行,并分成了两层:位于中间的四条车道下沉更深,走铁路桥的中间桥洞、两边相对较高的路面则各有两个车道,这两侧相对较高的路面穿越的是铁路桥的另外两个桥洞,当穿越过铁路桥之后,历山路再次抬升起来,并最终与北园大街形成同一平面,这一路段的历山路从剖面来看,像是一个“V”字,而铁路桥下正是“V”的最深处,也是最容易积水的地方。
历山路铁路桥下不但地势低洼,还是一个交通瓶颈:一旦下大雨,铁路桥下的排水设施不畅,形成了较深的积水区域。
2
难解决的积水顽疾
铁路桥对城市道路的影响有很多,具体到济南来说,夏季逢雨必淹的积水点中,铁路桥洞占了相当的比例。济南市解决了这么多年铁路桥洞积水的问题,但至今无法根除,积水顽疾似乎难以治愈。
“每次强降雨,省城市区胶济铁路沿线的多处立交桥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虽然今年汛期前省城对数座铁路立交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但是这次降雨中可以看到,立交积水的顽疾仍未根除,治理立交桥积水顽疾,仍任重而道远。”济南市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称。
“济南市是南高北低的地势,二环东路南头与北头高差超过100米,而作为地上悬河的黄河横穿济南,其地势在济南北部又算是相对较高的,因此,济南的整体地形南北向剖面类似于一个勺子形,而横穿市区的胶济铁路正好位于勺子的底部附近,下穿的道路其地势可想而知,大量的客水汇流而来,加上各种塑料袋等垃圾顺水而来糊住排水井箅子,积水堵塞很容易发生。”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济南大学土建学院给水排水工程教授邱立平认为,之所以铁路桥洞出现顽固的积水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设施老化、投入不足所致。“济南市的铁路设施有的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规划设计没有这么远的前瞻性,而且当时铁路周边的环境远非今日可比,其建设标准比较低。经过数十年的运行之后,设施老化严重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铁路与地方各行其是,对铁路沿线周边设施的投入与改造都是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投入不够,如何能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转。”邱立平说。
记者也了解到,同样是铁路桥,奥体中路因为修建较晚、标准较高,下雨后几乎不存在积水的问题,但是历山路、生产路、工业南路殷陈、济钢立交桥几乎逢雨必淹,且排水缓慢,虽经多次改造,但只能缓解,无法根除积水问题。“济南气候与南方不同,一年只有三个月左右的降雨,如果用大型的水泵解决积水问题,水泵一年有大半年在闲置,闲置时的维修保养及前期购置资金都是个问题,而水泵的效果一年就发挥那么几次,有关部门不及时投入也会考虑这些因素。”邱立平说。
3
交叉道口:平面、下穿到上跨的演变
往前推几年,不少省城市民还有印象:工业南路上曾经有一段铁路穿过,运气不好的话,开车走到这里会遇上铁路道闸放下,老旧的机车呼啸着从城市道路驶过之后,车辆才能恢复通行。这就是最早的铁路与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口,但随着火车的提速,这种平面交叉口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公铁立交桥。
山东职业学院铁道交通运营专业范庆玉教授告诉记者,铁路与城市道路的交叉口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初,交叉口都是平面的,当时的火车速度慢,道路交通的规划没有那么超前,但这种平面的交叉道口出现危险的几率也比较高。后来火车提速之后,就要求公路铁路分离,具体到城市中就是城市道路与铁路的分离,其表现形式就是建立交桥。而这种立交桥,又分城市道路下穿或者上跨式两种,像历山路、纬十二路铁路桥就属于下穿式。纬六路高架桥、经六路西延长线高架就属于上跨式。”范庆玉说。
但下穿式就容易出现积水问题,上跨式则无法承担城市道路敷设市政管线,特别是污水等重力流的管线无法沿着高架路的走势进行敷设,这也成为胶济铁路在济南市穿行过程中,与城市道路衔接产生的问题。
4
公路之上平行架起立交 让铁路“飞”起来
“现在,像济南西站的高铁道路,是按照全封闭、全立交的要求建设的,由于是同期建设,城市道路平行于铁路桥下,因此就不存在积水和市政管道难敷设的问题。”范庆玉说。
当年曾经困扰城市道路的铁路问题,如今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只要规划合理并适度超前,做好市政道路下各种管网尤其是排水设施的敷设,让公路之上平行地架起铁路桥,铁路与城市道路完全可以和谐共处。”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的相关负责人说。
之所以曾经出现那么多的城市道路与铁路的矛盾,范庆玉认为,是“后来者”对于已经建成的铁路适应不够,而不能归罪于铁路。“铁路的建设比大部分穿越铁路的城市道路建设的都要早,既然铁路建设在先了,后来的城市道路就应该围绕既有的铁路展开,去适应已建成的铁路。”范庆玉说,他以物流行业为例,“物流行业的标准肯定得以卡车制造业为前提:制造多大的卡车,才能运送什么样的货物,而不能以货物的要求去推翻卡车的制造。所以说,城市道路的排水不畅问题,还得归结于道路本身的排水设施,怪不得铁路本身。”
现如今,铁路立交平行于城市道路架起来了,铁路“飞”到了城市道路之上,再配上合理的市政管网,铁路将不再成为城市交通的瓶颈。
媒体链接:济南15条城市道路穿越铁路 多处立交桥积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