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文化历史和科教资源都很丰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良好基础。但和先进城市相比,目前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软小散滥’问题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高端产品。通过二者相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崛起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日前市科协与济南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九届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来自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彰显特色和个性
市委党校经济学、经济管理教研部孟姝瑱认为,深厚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2013年在济举行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是济南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形象、彰显特色的难得机遇,济南应借此契机尽快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
山东财经大学复杂系统计算与仿真研究所所长韩慧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彰显特色和个性。目前,很多城市的文化创意园区大多“千人一面”,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园区都是由政府主导而建,在园区规划过程中,缺少民间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声音。济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考虑本地的资源优势,做到因地制宜,运用历史、地理、人文等特色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泉水文化与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名人文化相互融合,最能代表济南的魅力个性,是济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
利用“乡情”引人引智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振鹏认为,我市在制定文化创意人才政策时,应聚焦济南本地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和激励,同时利用“乡情”为纽带,设计情感激励模式,辅以相应的扶持政策,吸引与济南具有特殊关系的外部优秀人才投入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潮中。
张振鹏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单靠个体创意者单枪匹马很难发展,只有借助创意联盟的力量才能做大做强。例如在全球获得65亿票房收入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先后有391名艺术家参与创作,仅仅一个动画部的制作人员就来自美国、中国、日本、英国、韩国等二十几个国家。对此他建议,济南应积极开展区域之间的项目、产业、企业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建立跨地域创意联盟,以分享智力成果为目的,实现区域之间人才资源的互动交流,拓宽区域内部人才的视野和思路,进而提升全市文化创意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整体提高。
避免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化”趋势
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聚焦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多,占地面积不小,有明显的“房地产化”现象。省社科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进对此深感忧虑。“现在有的地方往往只注重对文化产业加大投资,而不注意通过市场手段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果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但却生产不出来真正有分量的文化产品,最终文化产业沦落为房地产业。”他建议,济南应整合资源,力争打造一批原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精品,尤其要注重高新科技支撑下的文化创意新业态、文化产品新形态,将其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拳头产品”。
济南科明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奎表示,科技创新是成就文化创意之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一批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公司迅速崛起。目前,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在科技创新、应用实践、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好的创意无法实现,根植于山东大地的悠久深厚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推广。他建议济南围绕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多做文章,让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与创意齐飞。
媒体链接:济南:做强文化创意产业要走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