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大众网: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商埠史上新里程碑

    日期:2012-05-30来源:大众网 浏览量:

        [提要] 济南商埠的开设,标志着济南城市近代化的开始。济南的自行开埠同此前青岛、烟台等地的被迫开埠性质不同,它在行政管理、市政建设、司法等方面具有独立主权,并明确规定了涉及邮政、电报、电话的事宜均由国人担任。1905年11月15日,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埠典礼在济南老城的西关外隆重举行。自此,济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本报记者 赵晓林


      2012年5月18日,是济南商埠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一座崭新的属于济南商埠自己的主题博物馆——— 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


      济南商埠108年的风风雨雨、荣辱兴衰、再创辉煌,都在这座面积不大,却内涵丰富的博物馆中展现在公众眼前。


      自开商埠 济南第一


      济南商埠的开设,标志着济南城市近代化的开始。济南的自行开埠同此前青岛、烟台等地的被迫开埠性质不同,它在行政管理、市政建设、司法等方面具有独立主权,并明确规定了涉及邮政、电报、电话的事宜均由国人担任。1905年11月15日,济南商埠筹办告竣,正式开设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开埠典礼在济南老城的西关外隆重举行。自此,济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同山东巡抚周馥奏请清廷在济南自开商埠。济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自开商埠的内陆城市,济南近代的发展也由此开端。


      “自开商埠”虽属面对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无奈之举,但客观上也使济南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埠前,济南是传统的政治中心,经济“大约比沿海城市的发展滞后 40~50年”,“只能算一个三流的商业城市”;但在开埠后,山东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通商惠工”的政策,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入,济南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1904年,德国的禅臣洋行首先在济南落户。到 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字号及商场纷纷在商埠扎堆,济南工商业在国内城市中的地位扶摇直上。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多家,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现在,为济南近现代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商埠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记者在开馆前夕,独家对这座新颖的博物馆进行了探访,得到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六个展厅 主题鲜明


      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共分“自开商埠、工商经济、多元文化、社会百态、古城新生、二次开埠”6个展厅,整个设计简洁明快、气势恢宏,主色调以暖灰色为主,展现了济南浓郁的商埠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我市主题博物馆的经典之作。


      展厅内容以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主线,通过照片、文字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辅以触摸屏展示、专题片播放的形式,展现济南曾经的繁华和当今的崛起。自开商埠展厅中设置了一座以津浦铁路济南站和京沪高铁济南西站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厅内设置了中国银行、宏济堂、瑞蚨祥等多个复原场景,全面揭示了济南两次开埠的历史必然,展示了济南开埠后店铺林立、洋行错落、商贾云集、繁荣兴盛的场面。


      走进展厅,墙上色彩斑斓的展板、展柜内内容丰富的展品,足以让每一个参观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且展品中蕴涵的丰富的商埠信息,让人对济南商埠可以有新的了解,新的认识。


      第一个展厅的内容是“自开商埠”。进入展厅,迎面整面墙上一幅济南老火车站和火车的浮雕冲进眼帘,让人眼睛不禁一亮。浮雕色彩沉稳,突出的老火车站钟楼和迎面“驶来”的蒸汽火车气势雄浑,显示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1904年,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即将开通,时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为抵制德人侵略、挽回利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联名奏请在济南及潍县、周村自开商埠,得到了清廷批准,济南近代化发展的序幕也由此揭开。展出的济南商埠的早期文物,如1925年手绘的《埠区境界全图》、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济南市街道图》、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印制的《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接收后之胶济铁路》手稿、1945年12月10日填造《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济南机厂新进旧有日籍新旧员工名册》,以及成通纱厂的成组纸质藏品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商埠早期实物资料。还有复制的济南自开商埠的奏折等高仿展品,无不显示出济南自开商埠之初及发展的历史原貌。


      其后几个展厅内的展品也是紧扣展厅主题,展出的文物和背板的内容结合紧密,显示出槐荫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博物馆内部装修设计者的匠心。


      二次开埠 规划未来


      从历史走到现在,还要走向未来。胶济铁路的通车,使百年前的济南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黄金岁月。而刚刚跨入新的世纪,全国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世界上一次性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水平最高的京沪高铁途径济南,济南西站落户槐荫。1.5小时到北京,2.5小时到上海,大大拉近了济南与长三角、环渤海两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的距离。高铁引领新城,速度改变生活。古朴厚重、蓬勃向上且处在京沪黄金分割点上的济南,开始了“第二次开埠”。定位“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文化新高地、城市新中心”的西部新城正灿然崛起,济南又一次驶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槐荫区委、区政府抓住高铁机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在加强老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的同时,倾力打造西部新城文化新高地。这些内容在最后一个展厅“二次开埠”中有较为系统、完整的展现,可让观众在充分了解济南商埠历史的同时,更对商埠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对商埠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整座博物馆显示出槐荫区委、区政府领导与各级工作人员对于这座博物馆建设的精心、细心、耐心。正是这种不厌其烦的责任心,才使得博物馆在几个月内便完成了规划、论证、设计、装修、布展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而且没出一点纰漏,保证了博物馆的按时、顺利开馆。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内有几处实景很有趣味,瑞蚨祥绸布店内景、进德会剧场内景等都是根据历史场景进行的实景复原,虽然体积不大,但能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在视觉上有冲击力,能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时间紧迫 堪称奇迹


      2007年10月,济南市委宣传部启动了原国民政府驻山东特派员办事处旧址(经四路307号)的产权转移和拆迁工作。


      2010年10月,槐荫区委宣传部正式与济南市文物局协商筹建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事宜;


      2011年初,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项目列入当年的槐荫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5月,按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要求,济南市文局牵头展开了对原国民政府驻山东特派员办事处旧址(经四路307号)的修缮工作。


      2011年5月,槐荫区正式与济南市博物馆对接,协商处理商埠博物馆建设、展品征集、后期管理等具体细节;


      2011年10月,原国民政府驻山东特派员办事处旧址(经四路307号)修缮协调会议在槐荫区五里沟街道办事处举行,这次会议标志着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开始;


      2012年3月,商埠博物馆正式完成设计布展和招投标工作,布展公司进场施工。商埠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2012年5月15日,商埠博物馆装修全部完成,并布展完毕。


      正式对接展开济南商埠博物馆建设仅1年8个月,时间紧迫。一般人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对于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却是一段紧张、忙碌,而且充满压力和斗志的日子。


      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是在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支持下确定建设的,该馆由槐荫区投资,济南市文物局和槐荫区区委宣传部通力合作,直接协调,派出精兵强将具体负责和落实,使这座内容丰富、独特、精彩的专题博物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落成,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现在,博物馆顺利落成,终于可以迎接济南市民和各方游人参观了,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也终于放下心来。


      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与同处一座楼中的“蔡公时纪念馆”的落成,是落实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精神,以及落实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采取市场化办法,动员社会力量建设100所不同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要求的实际举措,也显示出有关方面的紧迫感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这两座博物馆的落成,也为实现“5年内打造100座博物馆”的目标开了个好头,碰了个头彩。


      1904年是济南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是济南商埠历史上最值得铭记的一座新里程碑!


        自开商埠究竟给济南带来了什么?商埠文化如何为今天的发展服务?


      开埠理念值得今人借鉴


      □本报记者 李雪萌


      经七纬二、经七纬一、十二马路……这些今天仍在使用的道路名称记载着济南开埠100多年的历史。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以领时代之先之举,主动吸纳域外经济文明,以较新的观念发展自我,初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的经济面貌,开始向现代城市转变,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那么,开埠究竟给济南带来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商埠文化为今天的济南城市建设服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自开商埠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济南古城开来了第一列火车,很多济南市民跑到火车站目睹了这个稀奇的钢铁“怪物”——— 这就是德国人独自兴修的胶济铁路。这一年,济南正式自开商埠。开埠后的几十年间,城市人口和城区面积超过了以往千年的规模。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开埠在济南历史、山东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开埠给济南带来了迅速的发展,济南的经济规模、政治地位、文化影响等等,很快都在全国处于前几位。当时济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是今天我们所不能比的。”


      山东省党史馆馆长王音同样表示,1904年的济南开埠,是济南乃至山东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开埠争自主之权,为民族工商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以铁路枢纽地区为启动点,为区域经济起飞提供了动力。“开埠前,济南的城市经济地位不仅居于内陆的周村、潍县之下,更远远落后于沿海的青岛、烟台。对此,济南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改变‘重农抑商’的封建经济观念,济南民众开始改变厚义薄利的传统价值取向,接受‘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济南很快成了国内重要的流通商贸中心。”


      商埠文化是综合文化传承中应寻求新突破


      自开商埠不仅对济南有着重要意义,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史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自开’与‘约开’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济南近代化的起点,改变了山东、济南人的较为保守的传统观念。”济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学院林吉玲教授说,商埠文化是一个综合文化,在城市发展史、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生活理念等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它的‘老城新埠’做法,对今天的城市建设中如何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保护老城区、对城市布局规划都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林吉玲表示,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开发、利用商埠文化,包括其特有的建筑、历史街区、老字号等等,打造我们济南独有的城市特色。“当年的开埠为济南西部带来了大的发展,今天随着高铁的通车,给西区再一次带来了类似的历史机遇,我们的文化产业、旅游、城建等都应该在传承商埠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突破。”


      开埠理念与做法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回望历史,济南自开商埠既有挽回利权、自强爱国的强烈民族色彩,又有追求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色彩。在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当代济南人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因此回眸济南100多年开埠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斯·韦伯提出: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渊源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追求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王音表示,回顾近代济南社会嬗变的历史进程,随着工商实业的振兴,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各种民间团体的创办,新式报业媒体的出现,对当时济南社会意识、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各阶层中普遍产生了趋新思变的精神推动力,这是自开商埠成功的深层动因。“百年前的开埠是清廷为应时局之变以挽救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种应变策略,但却成为当时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契机,百年后济南的‘新跨越’更需增强主动意识。历史的启示,可以丰富我们的智慧,促使人们更有针对性地思考前进中所存在的问题。”


      李铭也认为,我们今天纪念百年前的开埠,主要是为了能为今天城市建设与发展所用。开埠的先进理念、办法及其付诸实施过程中周密的计划与规划,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商埠文化博物馆重要展品一览


      □本报记者 赵晓林


      《查明山东内地情形请添开商埠折》(高仿品)


      时代:1904年5月


      光绪三十年三月十六日(1904年5月1日),在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袁世凯和周馥联名上奏《查明山东内地情形请添开商埠折》。奏折原文是这样说的:“查得山东沿海通商口岸,向只烟台一处,自光绪二十四年德国议租胶澳以后,青岛建造码头,兴造铁路,现已通至济南省城,转瞬开办津镇铁路,将胶济之路相接。济南本为黄河小清河码头,现在又为两路枢纽,地势扼要,商货转输较为便利。亟应援照直隶秦王(皇)岛、福建三都澳、湖南岳州府开埠成案,在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以期中外咸受利益。同时,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作为济南分关,更于商情便”。


      济南开埠奏折批复(高仿品)


      时代:1904年5月


      《查明山东内地情形请添开商埠折》打上去后,仅两周时间,外务部上折具奏,清廷批准3地开埠。至此,济南开埠正式奏准。运作之迅速,让当时一心想扩张在山东势力范围的德国势力都为之惊叹。


      《济南市街道图》


      时代:20世纪30年代出版


      此地图为彩色印刷,济南古城区与商埠区重要街道均有反映,左上角有计划建设的北商埠地图,其中街巷名称均为西方国家名和著名城市名,如“华盛顿路”、“伦敦路”、“维也纳路”、“巴黎路”等,对于研究济南近代城市变迁尤其是商埠区域的变迁有重要价值。


      《埠区境界全图》(手绘)


      时代:1925年


      此地图为民国时期济南商埠局制,手绘,图上方有“清道队凭用”字样,下端有“本图为两年包期之道路及案中十五年新展界线”字样,图中所绘有“埠新展界”、“已开道路”、“以开土路”、“案中道路”、“待开”5种道路和边界。


      《济南商埠北展界计划书》


      时代:20世纪20年代印制


      线装本,新闻纸铅字印刷,山东官印刷局制印,共17页33面,无版权页,应为政府部门内部自印本,非卖品,印刷时间不详,其最后一部分“工程债券章程”中有“民国十五年”字样,照此推算大约为1926年印制,是济南商埠第一阶段北展计划书。内容分为“商埠向北展界理由”、“勘测商埠北展界情形”、“商埠北展界计划”、“商埠北展界办法”、“济南商埠展界官扎营以北泺口以南收放地亩章程”、“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章程”、“募集民国十五年山东济南商埠展界工程债券施行细则”、“附工程债券偿本付息表”等8个部分。


      《接收后之胶济铁路》(手稿)


      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


      《接收后之胶济铁路》手稿所用稿纸为燕京大学稿纸,据此推断此稿可能为上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某位教师所著。此手稿对于胶济铁路接收之后的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记录和分析,并有多幅手绘图表。


      《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济南机厂新进旧有日籍新旧员工名册》


      时代:1945年12月10日填造


      此名册封面标有“济人字第七十一号”字样,后面一页上标明:“中国人新进53名、旧有2058名,日本人新进1名、旧有182名,合计2244名”。后面即为这些人员的单位、名单、姓名和到差年月日等内容。此册前还有《留用人员考核优等名册(底册)》,1948年填写。


      济南恒昌机磨有限股票


      时代:1936年


      济南恒昌机磨有限公司设在济南商埠二大马路纬十一路路西,是一家采用“西洋”机器磨制面粉的商号。该股票内容中对其所用机器、出产的面粉、耗电等情况均有记录。


      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资料


      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即济南第四棉纺织厂。1932年苗星垣与苗杏村合作投股150万元,在济南北商埠购地建厂。1954年5月15日,改为公私合营济南成通纺织染厂。


      这组展品为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商标、合同、收据、便条等,其中两张收据分别为苗海南、苗杏村签名,极为少见、珍贵。


      济南日籍人员身份证明书


      时代:1929年11月1日


      此份身份证明书上标明本人住所在济南府四大马路纬十路三十九号。颁发单位为“在济南日本总领事馆警察署”。旧时济南日本总领事馆原建于1917年,1939年重建,位于在济南经二纬七路。


      济南西市场西舞台门票


      时代:20世纪30年代


      西市场因位于济南商埠西部而得名,始建于1928年。西市场内民间戏曲及其他曲艺演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西舞台门票”即为当时观看曲艺表演之入门票证。


        记住一九零四,就记住了济南!


      □张继平


      1904年,喧嚣纷扰,风起云涌。190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1904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巨大变革到来的前夜。就在这一年,济南自开商埠,开始了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化之旅。


      1904年,是清光绪三十年,时任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廷将胶济铁路沿线的济南、周村、潍县自开商埠,以“外争权利,内促富强”。清廷迅即批复,济南开埠成为现实。1904年成了济南由传统封闭城市走向开放和近现代化的开端。由此,济南的城市建设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区的束缚,拓展了向外发展的空间。中外商人资本的汇聚,津浦、胶济铁路的通达,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兴盛,使济南由一个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商品集散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动开埠的内陆大城市,开创了中国内陆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先河,极大促进了济南及山东近代化的发展。


      济南开埠后,济南经济、济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济南的城市地位。德、美、英、日及瑞士、瑞典等国相继在济南设立领事馆,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也一度在济南设立领事代办处。同时,外国银行、商社、学校、医院等也纷纷进入济南,他们在思想、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掠夺与渗透的同时,也使这座城市积极地吸纳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而促进了这座城市自身的嬗变与发展,济南开始以主动的姿态为其发展寻求智力支持。伴随着新式商业、新式教育的建立,素有“曲山艺海”美誉的济南在新闻、出版、文艺、体育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济南近现代文明塑造的进程中,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冲撞而又和谐地与济南特有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影响极强的济南文化辐射力。


      100多年来,商埠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深深影响了几代济南人。而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打造“实力济南、活力济南、魅力济南”,已成为700万济南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扬商埠文化精神,并加以有效地挖掘、保护、利用,进而开发商埠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这个城市每一个决策者和执行者面前的严肃课题的题中之义。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商埠文化精神,探索城市科学发展规律,不断完善文化建设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传统,加强商埠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省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使济南起到全省文化中心的作用,取得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济南商埠不仅仅是一个记忆。


      记住1904,就记住了济南!


     


     



        媒体链接: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商埠史上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