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张运科 通讯员 刘珂珂
5月的济南,风和景明。10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济南市区西南一隅的济南大学,走进这座曾经的建材行业高等学府。
在济大行政楼内,接受采访的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德强研究员一见到记者,就直言是见到了“娘家人”。他说,虽然济南大学已经不是原来的建材专业院校了,但学校对建材行业的感情依然浓厚。如今学校虽然规模比过去扩大了,专业设置面增多了,但建材专业、材料学领域依然是学校的重点和优势。
针对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比较类同,济南大学在科研和办学方面有哪些独有的特色?朱德强副书记做了重点介绍。
他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多年来,济南大学定位于办“应用型大学”,专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重点培养社会需求量高、就业形势好、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讲,首先是坚持内涵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强化专业特色。近五年来,济南大学先后投入1600万元,新上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显示与光电工程等16个专业,新建校企共建专业8个,新增硕士一级学科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0个。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深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济南大学实行了“1+2+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并给予学生—定的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权利;第二、三学年主要开设专业骨干课程,确保学生的专业与专业方向有效统—;第四学年给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出口通道”的权利,开设模块化任选课程。
部分专业采取了“精英化培养”,构建“4-1”心灵导师制。每位教师指导1-2名学生,从2年级开始跟踪负责学生的选课、学习、实践、就业和升学指导,进行“零距离”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强调教学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完成相应的综合性设计项目。几年来,学生申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参加多项SRT大学生训练计划,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近10项。
学校立足于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文化研究、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活动,先后与山东lO余个地市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中联集团、胜利油田、时风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一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1月4日,济南大学与中国建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济南大学与建材行业合作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更实的层面。
第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济大先后启动了“学分制改革”、“通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改革”、“百门课程教学改革”等,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百门课程改革试点工程”针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坚持“提高标准、分类建设、科学评价、有效教学”的方针。比如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就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各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联系与交叉,及时把教研科研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分偏重教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济南大学学生先后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0项,连续获得两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3.96%,并涌现出了许多自主创业典型,其中,2008届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吕廷虎创建“天翔创业园”带领村民积极寻找致富路的事迹,轰动一时。
济南大学自2011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书院式经典阅读。这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和美国教育家赫钦斯的“名著教育计划”,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书院式经典阅读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师生共同阅读、辩论,更能深入开掘经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内省体会,经典所传达的具有普适性精神最终化为学生个人的人生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