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起起落落,特别是近期菜价下跌,“农超对接”话题再一次受到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方面。
“对接”上的很少
与济南隔黄河相望的齐河县,是济南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该县大黄乡袁李村党支部书记张清良介绍,该村共有蔬菜大棚280个,每到收获季节来买菜的,一天的车多则十多辆,少则几辆,但全是菜贩子的车,没有超市的。
记者走访了大黄、宣章屯、晏城三个乡镇街道的多个蔬菜种植重点村、合作社,未发现哪个采访对象今年新增了与超市的直接对接。
齐河县蔬菜局局长崔洪亮告诉记者,齐河供往济南的蔬菜基本上是经各级菜贩进入市民家,“农超对接”是个模糊的概念,实际上一直以来是代理商、配送商与超市对接。
大黄乡益生园菌业有限公司介绍,他们年产食用金针菇近5000公斤,销往北京、沈阳、济南、淄博等城市,全由代理商做。到代理商手后,再分解成小包装往超市送。公司图得是个单纯,省去了销售、结账、运输各个环节,效益较稳定。
济南超市的蔬菜销售量目前究竟有多大呢?记者在银座、大润发、华联等超市注意到,各超市柜台上蔬菜存放量及购买者均不多,对方皆未给出记者日销售量的确切回答。
齐河县政府工作人员谈到一细节:德州市一位领导到全市最大的德百超市,问起蔬菜的年销售量,得到的回答是:“百十万元。”问方大为惊异:“这么大的超市卖这么少?”
济南牛氏农产品有限公司专门往东北三省及山东省某些城市配送散装蔬菜,该公司负责人说:“一个区域(指东北地区或山东地区)月销售额几十万元或百十万元。”他向记者吐露,济南某一大超市的散装蔬菜,虽然都标示着各个产地,但实际上全是他一家配送的。
寿光市寒桥镇北徐村的肖金虎,在济南匡山市场批发蔬菜,一天转手寿光精包装高品质黄瓜几十箱,一箱几十斤。他到华联超市联系,对方说一天也就销一箱,他就此罢手,重点转向外地客户。
多认为超市有“霸气”
袁李村农民于延斌说,农民直接把菜送去超市,即使比别人便宜几毛钱也被拒,麻烦多,要证书,要发票,要品种多但每一种又数量少,咱们专业村及合作社品种少,单品种量大,不合超市要求。
齐河县晏城街道丰裕高科技蔬菜示范园区种着2000多亩高标准蔬菜,曾派了七八个人在济南等城市跑超市,皆反映说,对方将菜一遍遍挑筛,压价厉害,结果无一人联系对接成功。
宣章屯镇美东农业科技公司集种植、加工、冷藏于一体,多数蔬菜根据订单,向单位配送,但至今未形成与超市的对接。董事长董战东谈到超市门槛高、费用高等原因后,特别不满地提出,超市普遍是滞后——拖1至2个月才付款。
被采访农民皆为滞后付款担忧,并理解成“信用不好”。
即使是农产品种植及加工公司,也多实力不强,资金普遍紧张,拖延付款多难以承受。益生园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前期因购置制冷设备等投入大,资金紧张,压款几十万就受不住,而代理商都是付现款的。
生产方还普遍认为,超市的菜价过高,消费者难接受就买得少,农民、合作社、园区因此对接的量就少。忙碌多收益少,也是他们普遍不愿意与超市打交道的原因。
晏城街道荷香泉莲藕合作社理事长张义说,他们采用省农科院提供的新技术,生产出一种可保鲜3个月的高品质莲藕,被济南市两家著名超市看中,但提出由合作社从超市买冷柜负责保存,超市从卖藕款中提成30%。两家超市共13个连锁店,需要13个大冷柜,购柜款对合作社是一笔大开支。分歧更大的是,他们提出每市斤零售价8元钱,但超市考虑要多提成,定价到15元,顾客嫌贵,销售很不好,几个月后他们被迫从超市退出。
张义说,政府提倡农超对接,是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让菜价降下来,利市民也利菜农。若卖不动,菜农市民都不利。
“农校对接”恰逢其时
对农超对接问题,崔洪亮认为,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没有一个单位统管。从种植、技术、品牌、检疫到运输和进超市,各环节分别由各部门管,实际形成了谁也管不着、谁也不管的状态。
记者采访中却发现了基层的探索性做法,同样起到减少销售中间环节,种植和消费双方共赢的作用。
一是县域内农超对接。供方是齐河丰裕蔬菜园区,向县城大小23家超市直供“无公害”及“绿色”菜,名曰“1+1”。县域内地盘小,百姓易了解供货方真实情况,可信度高。记者在多家超市见到了这种对接蔬菜,比露天市场菜价高约25%,因市民相信是无公害和绿色蔬菜,销量可观。
二是“农校对接”。前不久,农民销白菜落到几分钱一斤时,济南大学学生食堂菜价未有明显降幅,学生中部分来自农村,知道菜价惨跌情况,对食堂菜价有意见,就上网发牢骚,引起校方高度重视。
此前,学校食堂蔬菜皆通过招标方式购进,中标方皆是配送商,其蔬菜皆是菜农→市场批发商→配送商→学校,环节多,外面菜再便宜,到了学校就贵了。学校正为此事发愁,偶然与也正寻找对接对象的美东公司撞在一起。一拍即合,对接成功,公司获利,销售顺畅;学校购菜价大大降低,对菜的品质也非常放心。食堂菜价降下来,学生没了怨言。
这种方式即传出去,目前,美东公司又与山农大实行了直销对接,还有多所学校闻风而动,正与公司接洽并对种植地考察,可望11月底前实现对接。
记者在齐河某蔬菜园区采访时,正遇济南某单位去考察,说若合乎要求,将集体购菜,再原价卖给本单位职工。并解释说,实际上济南部分企事业单位早已这么做了,这算是菜农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陈中华 张宇鸿 侯 刚 郑 军)
媒体链接:农产品“农超对接”数量有限 难题出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