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全额事业单位,隶属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济南市文物局)。该馆创建于1958年12月,原馆址在趵突泉公园内,现坐落于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千佛山公园西侧,1998年被济南市正式公布并授牌为济南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济南市博物馆主要担负全市可移动文物的收藏保管、陈列宣传和科学研究工作。5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主管局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坚韧不拔的团结努力,在考古发掘、藏品征集、陈列展览、文物普查、古建维修、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济南市博物馆创立之初即参加了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其发掘的重大收获和大汶口文化的命名,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通过考古发掘、专题征集和接受捐赠等主要方法,馆藏文物日益丰富,尤以历代绘画、法书、青铜器、陶瓷器、碑刻及济南战役文物等较具特色和影响。曾先后成功地举办了数百个专题陈列和展览,累计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适时推出多个流动展览,先后进入学校、社区、厂矿、部队等。
济南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在文物考古、地方史志、历史名人、党史资料、博物馆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大汶口》、《济南战役资料选》、《四门塔与神通寺》、《济南文物》、《济南战役》、《李清照年谱》、《中国济南历史文物》、《书法丛刊》、《博古撷彩--纪念济南市博物馆建馆50周年研究文集》等著述和画册。馆内业务人员平均每年在国家、省和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和书画作品约70篇(幅),并多次获奖。
率先实现免费开放打开服务社会之门
在2004年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通知下发后,市博物馆就率先对大、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除此之外,还不断降低公众进入博物馆的门槛,推出各种优惠或免票的举措。自2008年5月以来,在全省率先对公众全部实行免费参观,有效地树立了博物馆的社会形象,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为此,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专题宣传报告。
免费开放几年来,市博物馆没有偏离博物馆的专业水准,没有降低服务质量,而是不断改善管理和服务,以精美的展览、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使其真正成为富有吸引力的神圣文化殿堂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精神家园。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出精品展览,提高服务质量,使博物馆成为公众学习知识、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和文化休闲的场所,成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课堂。不断强化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切实保证免费开放后的安全、规范、有序,坚决杜绝观众和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建设好主阵地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盲点,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实行免费开放,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体现“人性化博物馆”的管理理念,市博物馆对现有陈列展览进行调整充实,展览文字更通俗化、普及化,加强了展柜照明。同时在展厅内开辟了观众休息区域,增加了观众坐椅、大屏幕液晶电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印刷了宣传彩页,免费赠与观众;购置了讲解设备、触摸屏查询电脑、中英语种智能化语音导览机;在展厅显著位置悬挂了讲解温馨提示与观众参观指南。为满足观众需求,特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多名专职讲解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实施定点、整点免费提供讲解服务;馆内备有自动存包柜、残疾人轮椅、雨伞架、火灾逃生面具等服务设施;为了更及时地与观众进行沟通,还采取多种方式了解观众需求,以便针对观众所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打造送展品牌推进文化惠民
流动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必不可少的手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博物馆就克服没有展厅的不利条件,将展览做成图文并茂、机动灵活的展板形式,积极开展了免费送展、讲解服务,开辟了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广阔天地。近些年来,市博物馆继续加大走向社会、服务观众的力度,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教育功能优势,把打造流动展览作为宣传泉城历史文化、建设文明济南的重要举措。市博物馆将展览送到农村、校园、社区、军营、敬老院等地,并派出了优秀的讲解队伍提供义务讲解服务,让更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送展服务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到了实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成长为市博物馆长期的活动品牌。
在品牌的成长过程中,市博物馆从细微之处着手,注重了解群众的意愿,制作了更多贴近市民生活的专题展览。为配合“山东当代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制作了“弘扬孝道文化,共创和谐发展”的专题展览,该展被送往仲宫、柳埠、棋盘街社区等乡镇、社区,在市民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为配合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把“扬济南名士风采,塑和谐校园文化”专题展送到了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实验中学、解放路第一小学等多所大中小学校,展览不仅宣传了泉城悠久的历史,还加深了学生对博物馆的印象;为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制作了以抗日战争、党的创建史为主题的展览,并积极与部队联系,将展览送往济南军区某通讯团、济南空军六里山干休所等军区单位,对于官兵了解革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市博物馆还围绕奥运会、全运会制作了运动题材的展览,利用馆藏资源制作了馆藏文物图片展……这些展览都是市博物馆在送展活动中涌现出的精品展览。
目前,市博物馆送展的展览达到10余个,并且建立了“了解需求--制作展览--主动联系--免费送展--生动讲解--拉回展览--适时宣传”这一完整的服务链。在免费送展服务品牌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广泛联系社会单位,结合形势需要,送展上门,现场宣传讲解。这些活动也带动了不少单位的兴趣,积极与博物馆联系并表达合作开展活动的意愿。
免费送展活动切实做到了公益文化的最大共享,为创建文明城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市博物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征求社会各界好的建议,制定出了下一步的巡展计划。它将作为一个长期的活动品牌,继续拓展受众群体的规模。
了解社会需求更好服务大众
近年来,市博物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对观众熔铸深厚人文关怀,力争打造最具吸引力的文化休闲场所。在日常工作中,除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展览外,市博物馆还注重面向社会,采取多种手段展开调研,积极主动地寻求抓住观众心理的有效方法。
首先,市博物馆策划进行了多次观众调查问卷活动。针对成人和中小学生分别制作问卷,并专门组织人员对问卷逐一进行登录和梳理,汇总各类意见及建议。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了解到广大观众的知识需求,为今后展览工作的重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在2007年的问卷调查中,根据中小学生“多举办科学普及知识展览”的建议,引进了活体昆虫展、宇宙的奥妙展等自然科学展览。同时,为了给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市博物馆邀请省市书画界专家参与,完成了多次少儿书画摄影展的征稿、评奖和展览工作。对于问卷中公众的文物鉴定需求,多次组织专家做免费鉴定。市博物馆对讲解服务工作的重视,也是针对问卷中“参观展览非常需要讲解服务”的意见有针对进行的。
其次,市博物馆广开渠道,不定期组织市民座谈会。邀请部分市民代表围绕博物馆的发展、提升展览质量、促进博物馆与大众之间的互动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通过这种形式,市博物馆加强了与公众的直接沟通,对于认清自己的不足以及如何科学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市民提出的“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宣传力度”这一意见,市博物馆于2010年重新制作了专业网站,并建立了网上互动平台。根据市民“展览陈旧、更新慢”的批评意见,制作了更多普及历史知识的专题展览。
再次,市博物馆以信息化手段作为媒介与公众展开互动。除了充分利用专业网站外,市博物馆还建立了博客、微博,并派专人管理,把馆藏文物和常识性知识贴到网上,并第一时间发布展览信息和其他工作动态,公众也可以通过评论和私信等方式直接提问交流。这种免费又直接的途径不仅加强了沟通,也受到大众的欢迎。市博物馆根据网友“期待获取更多市博信息”的意见,将馆里流动展览活动以及更多的馆藏文物信息加入了进来。
最后,市博物馆还利用访谈、观察以及意见簿等方式捕捉观众参观时表现出的信息。这些方式更简便易行,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通过交流,在得知不少观众对有本地特色以及博物馆特色的展览尤其喜爱后,市博物馆推出了《济南重要考古发现特展》、《济南老建筑图片展》,以及《馆藏近现代书法精品展》、《扬州画派作品展》、《博物馆里的宝》系列展。而观众休息区域、趣味游戏等的设置,则是在工作人员观察到展厅展线较长且枯燥的问题后体现出的人文关怀。
通过社会调研的进行,市博物馆不仅举办了学术性强的系列展览,也推出了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展览,同时通过硬件设施和服务“软环境”的改善,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参观环境。
与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现代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一个文物收藏、展示的机构,更是公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平台。近年来,市博物馆依托自身在馆藏文物、场馆、设施、学术以及声誉等方面的公共资源,与社会上的企业、媒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为这些社会力量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增强了他们在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参与意识。
市博物馆与济南市电视台少儿频道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小记者团的活动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小记者们多次在展览大厅举办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活动在该频道“小嘴部落”栏目中的播出,吸引了更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市博物馆还分别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英才学院、济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经八路小学等签订了共建协议,将博物馆定为教学基地。学校多次在展览大厅现场授课,同时,不少学生走入博物馆成为志愿者,参与讲解和布置展览等工作,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针对民办博物馆社会关注度较小和民间收藏家展览不便的情况,市博物馆积极提供展览场地、设计等服务,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如与华夏匾额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中华历代匾额珍品展》,与中国扑克馆合作举办了《山东省中外艺术扑克牌精品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观众与企业的关注。市博物馆还与民间古玉收藏家冯翔先生合作举办了两届古玉文化展,并邀请全国各地的玉友一起探讨交流,为喜欢高古玉的玉友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民间艺人合作的《剪纸艺术展》、《何派面塑师徒作品展》等展览,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特技绝活的平台,令观众大开眼界。
另外,市博物馆还充分利用文化经营公司了解市场、有固定顾客源的优势,探索联合办展的新路子。与三和文化传媒等多家文化传播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展合同,不仅让他们有了更加专业的展览平台,也使得博物馆拓宽了引展渠道,互利双赢。为山东文博书画研究会、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等一些学术团体提供免费的办展场所,搭建了博物馆、学术团体以及观众多向的交流平台。同时,博物馆还是市民展示自己爱好的文化场所。多次举办的中老年书画展、采风展以及“驴友”摄影展等,让更多的普通市民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来。
市博物馆积极促进公益事业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这对于整合双方的资源、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非常有益的探索。随着社区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搭建社区活动中心也将成为市博物馆工作的新方向之一。
济南日报2011年11月1日
媒体链接:物以载文 博惠民生 ——— 济南市博物馆免费开放彰显公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