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志标
第二届红色运动会日前在革命老区庆阳落下了帷幕,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设置的比赛项目独具特点,项目名字个个与红色经典相关,而比赛项目都与生活有关。这些项目不仅是最简单的健身方法,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此外,许多参赛者不是当年的革命军人后代,就是直系亲属当年为解放事业牺牲。“我们就是来体验一下,觉得挺好玩的,好像游戏一般,同时在感受革命传统当中当作学习一种新的健身方式。”一位参赛者说。
独轮车 最讲技术
常见场景:独轮车向左右两边交替“摔跤”,“粮食”袋子到处乱飞
模仿当年解放战争中的独轮车支前在本届红运会上可谓是最讲究技术的项目,这些独轮车在当今的劳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都是从上届红运会举办地山东莒县运送过来的。在上届红运会后,山东莒县不少学校将这种独轮车当成了一种体育项目器材推广。与常见的两轮小推车相比,独轮车的平衡尤其是载有重物时很难把握,更别说要在比拼速度中让其正常行驶了。“这种车现在根本没机会碰到,空车还能把握住,装上100公斤的沙袋后,虽然还有一位同伴帮忙,但跑起来还是很难平衡的,加上还要过类似单边桥的障碍,没点技术的,翻车是常事。”来自济南大学队的一位大学生表示。
于是,“独轮车支前”比赛中经常出现让全场观众捧腹大笑的场面。一群头戴白羊肚手巾、身穿对襟褂子的小伙子两两一组,分为“主副驾”,两人神情紧张地不断将地上的充当粮食的沙袋搬上独轮车,因为弯着腰的独轮车的“主驾”总是无法在跑动中控制住平衡,独轮车向左右两边交替“摔跤”,“粮食”袋子也是到处乱飞,“主副驾”只能暂先弃车而去手忙脚乱地搬运“粮食”并重新装车。此时观众席上早已笑作一团,而高潮出现在一位“主驾”因为没有弯腰压低车把,结果独轮车一头扎在地上,直接导致“主驾”整个人前空翻般地飞过独轮车并“以头抢地”。刺激观众们笑点的场景可谓比比皆是,如一位体重超常的“主驾”好不容易将车推上“单边桥”,可因为“桥”无法承受他的体重直接就塌了,瞬间下坠的独轮车竟将胖主驾拖得趴在地上。
抬担架 最考眼力
技术难点:不但要注意头顶上的铁丝网,还要留心脚下别被绊倒
在当年的革命战争中,正是红嫂们将大批伤员抬出危险的前线。抬担架看起来非常简单,前后两人将身穿红军服装的“伤员”抬上担架,这些“伤员”都由庆阳当地的大学生担当。红运会抬担架比的是速度,看谁最先将“伤员”运到终点,但中间要经过一处大约高为1.5米的铁丝网,因此抬担架就不再是简单的体力活,比拼的是眼神,不但要注意头顶上的铁丝网,还要留心脚下别被绊倒。
本届红运会的抬担架比赛是一个事故频繁的项目。“伤员”都一字排开躺在快接近铁丝网的场地上,因为参赛者们都不是专业人员,而且赛前也没有培训过,因此他们只是靠着各自想象来将“伤员”抬上担架。本届比赛的担架是由两根胳膊粗的松木做成的,本身就分量不轻,因此参赛者跑到“伤员”跟前时早已气喘吁吁,加之“业务不熟练”,结果出现了让人们忍俊不禁的种种情景。如抬起“伤员”上半身的女生还没等同伴握好“伤员”双腿便拖着将人扔上担架,“伤员”甚至是别扭地跨在担架边上自己去调整位置;有的则是因为气力不够,“伤员”倒是放到担架上了,结果抬起时抬着“伤员”上半身部分的人力度不够而突然失手,“伤员”便“高空滑坠”了。
而最危险的则是抬着“伤员”躬身穿过铁丝网,抬着担架快速向前奔跑时在铁丝网前考验的是眼力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及时弯腰,而在铁丝网末端则要判断直腰的时机和距离,本届红运会上在铁丝网吃亏的人还真不少,要么过晚躬身要么过早抬头,结果前者额头撞上连接铁丝网的角钢边框,后者则是头顶被铁丝刮伤或被角钢边框磕破。
挑扁担 最练身手
常见场景:挑起来没跑多远,要么其中一个筐子中沙袋“溜走”,要么两个沙袋同时“逃走”
“红军的扁担”,这是本届庆阳红运会挑扁担的官方说法,而上届莒南的挑扁担名称则是“朱德的扁担”,顾名思义就是挑东西跑到终点,长度是100米,重量是50公斤沙袋(每筐一个沙袋25公斤)。不过,本届赛事组委会在距离终点还有大概30米远的地方还放置了4个合计100公斤的沙袋,要求参赛者把这些全部挑到终点,不过每次只能挑50公斤,需要再来回跑两趟。
现在由于机械发达,扁担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本届参赛的选手中不少是高校学生,他们更是很少接触扁担。按照有着“将军县”之称的安徽金寨县体育局副局长胡先柱的说法,挑扁担不但要求有体力,还得会挑,会挑的人能按照扁担的颤动节奏轻松前行,不仅挑担人不累,而且速度快。事实上,在本届红运会上,挑扁担最考验的是身手敏捷性。
由于多数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扁担,也就无所谓技巧了,都是使用蛮力,赛场上自然也出现了一群挑着扁担姿势难看跌跌撞撞前行的人,有趣的场面也就随之出现。不少人未能将沙袋在筐子中放好,结果挑起来没跑多远,要么其中一个筐子中沙袋“溜走”,要么两个沙袋同时“逃走”,总之肩上重量的瞬间变轻让选手们面临着侧摔或前扑倒地的处境。而终点则成为又一个让大家恐惧的地方,照理说到了终点也意味着比赛结束了,但挑扁担比赛则不然,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刹那也极有可能是一次历险。经过三趟往返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选手们在到达终点停住时不少人无法阻止筐子中沙袋的惯性,这时候更得身手矫捷了,他们必须在即将面临一个大马趴或倒栽葱时手脚并用地保持身体平衡。按照甘肃张掖市高台县一位体育老师的话说,挑扁担其实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项目,在适当的负荷下可以实现身体从手脚到腰肢等多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我们这次同样也是考察如何将这个项目融入到日常的体育课中。”
过障碍 最像跑酷
技术要领:需要选手具有非常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而跳跃的动作则非常类似当前城市中青年人中流行的跑酷运动
翻越子午岭,太白急行军,这是当年陕北红军的著名行军事件,在本届红运会上,“翻越子午岭”和“太白急行军”成了两个比赛项目的名字,前者是武装越野赛的另一个名字,后者则是场地障碍赛,两个项目的共同点是需要征服场地中的多个障碍到达终点,而那些障碍的设置,无论是“爬雪山”般的“铁索桥”还是“翻越高山”的三个连续高台,都需要选手具有非常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而跳跃的动作则非常类似当前城市中青年人中流行的跑酷运动。
按照规定,“爬雪山”时要手脚并用地在铁索上前行,这不仅需要胳膊的力量,还要手脚配合熟练,而来比赛的选手们基本都没有提前练习过,因此总是能看到从铁索上掉下来的选手。“下面可是大渡河啊,注意脚,用手抓紧,不行的话就趴在上面用双手拉着身体。”每当看到有人掉下来时,旁边的人们就开始开玩笑地提醒,结果真有不少人听了手拉身体的建议,在铁索上双手拖着身体,像下肢无法动弹的伤员一样,这样的情形总会引来看台上观众的笑声。而翻高山和过栏杆时选手们个个都是跑酷高手,从相距较远的两个台子上跳跃飞行,翻越栏杆更是专业的跑酷动作,双手一撑整个身体飞跃栏杆,动作的质量和美感度不亚于跑酷比赛中那些专业选手。“这些设施其实很简单,有些都不需要买,根据实际需要就能自己做出来,而对于选手们的要求也就是手脚的配合以及身体的灵活性,简单易学,所以很适合在一些校园里开展,我们首届红运会的不少项目就已经在学校里推广了,关键是好玩,也接近学生们的生活。”来自山东莒县教育体育局的徐勇表示。
媒体链接:抬伤员挑扁担好玩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