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都市女报:冰粥含17种添加剂 你敢吃吗?

    日期:2011-04-27来源:都市女报 浏览量:

    记者 孙昊 陈剑峰 摄影 赵晓明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添加剂权威专家。
        上月15日早晨,她习惯性地拿起餐桌上的《北京青年报》看到:双汇被曝出瘦肉精事件。从那一天开始,范志红就不断接到记者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采访电话,其中就包括对当下大行其道的冰粥、奶昔等冷饮的询问。“87%的冰粥和冰激凌等冷饮添加剂超标。”范志红说,这是对国内15个城市的食品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而国外有报道显示,备受欢迎的草莓奶昔,其实是56种化学原料的混合物。
    解密一份冰粥的19种成分
    有17种添加剂 食品专家:每种都有害
        有多少人会如此认真地解读一盒冰粥的“内心”?它居然包含了19种成分!一盒冰粥的生产程序,前后不到一分钟,看似简单的手艺,却映照出食品工业时代中食品的制作方式,还有食品安全问题。
    【落差】 国外限制 国内无限用
        济南大街小巷到处是冰粥店,商圈、学校更是这些店的密集区。冰粥究竟是什么做的?店里五颜六色的调料瓶中装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记者询问的这个话题,范志红了如指掌。这源于她做过的一份有关食品安全抽检的调查报告。
        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她从2005年到2009年,与其他食品专家组成调查组,对全国15个城市(包括济南)的160多种食品进行检测。涉及行业包括冷饮、糕点、洋快餐等。
        检测结果触目惊心——— 这些食品都含有大量合成添加剂。其中,87%的冰粥和冰激凌等冷饮产品含量超标。不过,因为签过保密协议,具体含量数据等不便公布。
        范志红说,之所以加入这个调查,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添加剂的危害,改变我们追求口感和色彩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包括我自己,我非常爱喝冰粥,但做完调查后我就不再喝了。”“其实,早在2002年丹麦就开始立法限制冷饮中合成添加剂的含量,但我们却没有。”范志红说,现在冰粥店到处都是,不仅没有标出成分和含量,还因美味受到很多女性和孩子的欢迎。
    【解码】 一盒草莓冰粥的诞生
        基于深入的调查,对于诸如冰粥等冷饮的“内幕”,范志红才有更深的体会。她以做一盒草莓冰粥为例,向记者曝光了这些冰粥中的“真”成分:“很多冷饮店在做草莓冰粥时,加的不是鲜草莓,而是草莓酱,但这样做出来的味道更香浓。原因就是它用了合成添加剂——— 乳酸乙酯、麦芽醇、苯甲酸甲酯等。”这些物质中含有铜、铅等,时间久了,会增加患肿瘤、冠心病等疾病的几率,对青少年智力发育也会产生影响。
        范志红总结说,每天一盒冰粥(250毫升),这种草莓酱大约加了50克,其中各种酯的含量就已超出正常人的承受极限。
        但冰粥讲究滑爽细腻,还得靠卡拉胶、瓜尔豆胶、单甘酯和磷酸盐等稳定剂和增稠剂。这样,冰粥的清凉感也尤为突出。
        在一家冷饮加工厂,她看到做一份冰粥会用到17种添加剂——— 磷脂、聚甘油蓖麻醇酯、饴糖、羧甲基纤维素钠、果葡糖浆、黄原胶、麦芽糊精、乳酸、乳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瓜尔豆胶、卡拉胶、柠檬酸、食用香精、甜蜜素、苋菜红、柠檬酸钠。如果认真分析,这些物质添加后对人体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伤害。
    【有料】 有冰粥用过期罐头做成
        随着冷饮业的竞争加剧,一些冷饮加盟公司就不断开发新产品,这两年加椰果的水果冰粥就很流行。
        但范志红透露,很多椰果都是经加工而成的产品,全部添加了色素等成分。比如胭脂红亮蓝、日落黄等,不过这种东西吃上一两盒,不会感觉有异样。
        这种说法让记者想起两天前在天桥一家批发店的暗访经历。23日下午,记者以开冰粥店为由,与女老板攀谈后得知,五颜六色的椰果,像不久前曝光的“染色馒头”一样,都是“漂”上色的。“好好的果肉,为啥染色?”女老板说:“搭配好看啊,大家爱吃,都是食用色素,没事。”她说,济南很多冰粥店都从这里进货,没问题,要得多还可以更便宜。
        范志红说,胭脂红等人工色素,若超标服用就隐含致癌的可能。即便一盒不超标,如果频繁吃,累计超标同样风险很大。
        而椰果的生产与“染色馒头”如出一辙。范志红说,部分冰粥所用的材料,大都是价格极低的过期罐头和水果小贩卖剩下的水果,经过处理后,也吃不出异味。记者从省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局了解到,他们的确查处过类似的冰粥店,并罚了款。
    【秘密】 加的甜味素中有致癌物
        冰粥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秘密是“甜味素”。正常的甜味应该来自蔗糖,但冰粥中的甜味却是来自甜味素。
        4月26日上午,济南一家知名冷饮连锁企业运营部朱经理,向记者介绍了他还是实习生时,在另一家冷饮店的工作经历。“甜味素都会提前做成水,在加好冰后往里面添加。一般情况下,顾客不会问你加的是什么。我后来和加盟公司熟了后,他们才说这些都是甜味素,但对外说是蜜水。反正没有人查。”“适当的甜味素放到冰粥里不打紧,但是有些冷饮店使用的甜味素违规加了芒硝和工业硫化镁,这些东西都是工业用的,怎么能给人吃呢?”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济南大学化学院教授崔玉时,她也聊到济南一些商贩,为节约成本在冰粥中使用甜味素替代白糖。
        她从专业角度分析说,甜味素经水解后,会形成有致癌威胁的环乙胺,环乙胺的主要排泄途径是尿,因此对膀胱致癌的危险性最大。对此,美国禁止甜味素直接加入或用于食品。我国也对甜味素在加工食品中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作了严格限制,但守规矩的商家却不多。
    冰粥中加“双氧水”已成行内秘密
        朱先生曾加盟的那家公司在一次给他打货时明确提示,每次做冰粥放果冻、果肉时,能少放就少放,而老板这样要求并不是为了节省成本,“主要是人吃了以后会出问题。”
    “少放果冻 吃了会出问题”
        冰粥配料中的秘密远不止这些。“现在有一种牛奶叫营养舒化奶,它的原理就是把大颗粒的奶化整为零,方便人体吸收,广告做得也很形象。如果搞个相反的,把小分子搞成大分子,让人吸收不了你会吃吗?但冰粥中必用的‘果冻’就是化零为整,让人无法吸收。”朱先生说。
        4月23日下午,泉城广场附近一家冰粥店,一位买冰粥的女孩对正在配料的服务员说:“多加点果冻,我不要那么多冰。”朱先生说,一般情况下女孩们都会让老板多放果冻,但其隐患触目惊心。
        他曾加盟的那家公司,有一次给他发货时清楚地提示,每次放果冻时,能少放就少放,“人吃了会出问题。”
        “这个果冻的主要问题就是使用了双氧水浸泡。”朱先生解释,为了让果冻和果肉更通透、更鲜嫩,就用工业用双氧水漂白,而双氧水主要用来做纺织品和造纸,国家明令禁止在食物的加工过程中用这种化学物质。
        崔玉透露,双氧水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用途甚广,分为有氧化漂白及还原漂白两类。在制造果冻时,加入大量双氧水,使果冻晶莹透亮,并且易于长期保存。
    果冻是用工业用双氧水漂的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朱先生的说法进一步得到证实。24日,记者采访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时,无意中得知他曾根据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去一家厂家暗访,并发现了用工业双氧水浸泡果冻的事实。
        他回忆,当时那家厂的规模比较大,但是没有厂名,老板姓刘。技术员说,他们一年的果冻产量是2000吨。
        当时,该负责人连续观察了几天后,发现工人往装满果肉的池子里,倒一些无色透明的液体。“这叫什么名?”无防备的工人跟他说是过氧化氢(双氧水)。“这样看起来(果冻)不好看,换水好了就嫩一点,用双氧水一压就更白了。”这样加工出来的果冻,厂里的工人都不敢吃。
    ①一桶2.5升的椰果型果味糖浆能做上百份冰粥。②一支雪糕的配料中,食品添加剂多达10余种。③工作人员在制作冰粥。④一份冰粥中,竟然含有17种食品添加剂。
    记者扮老板批发冰粥制作材料
    批发商:怕啥,又吃不死孩子
    4月22日到24日,记者对济南售卖冰粥原料的批发地和一些冷饮店进行了暗访。
    【便宜】 一盒成本七八毛
        在天桥一家添加剂商店里,甜味素、复合甜味剂等到处都是,“我这里的添加剂都是正规的,工商每个月都来查的。”
        当获悉记者想要开家冰粥店,老板顿时热情起来,“你需要的料,我这里都可以勾兑得出来。”在老板提供的一份单子上,记者看到,制作一盒冰粥大体需要的乙基麦芽酚、亮蓝、安赛蜜、苯甲酸钠等添加剂,跟范志红说的配料差不多。“有不少冰粥店的老板都是从我这里进货,他们回去后勾兑成冰粥原料。”老板拿出一盒一公斤的合成原料,报价18元,复合果肉配料12元。“你主要做柳橙味的,这两个就行了。”他介绍,这些原料能做几百盒冰粥,加上盒子包装和冰,每盒成本也就七八毛钱,“我这里的复合材料更安全,味道也更香甜,比别人卖的原料好,价格也不比别人贵。”
        记者询问要是自己勾兑比例错了会不会出现问题,老板笑了笑,“冰粥就是添加剂做的,一盒冰粥中含这么多添加剂,要是出问题早就该出了,又吃不死孩子。你要是害怕,少用点就行了,我这里的产品质量好得很,不会出问题。”
    【探寻】 卖家喝茶不喝冰粥
        25日,记者在大观园、泉城广场、朝山街附近看到,很多沿街的小店都在卖自制冷饮,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在杆石桥附近的一家水果冰粥冷饮店,果肉等调料露天放在两只旧盒子里。记者在这家冷饮店买了一碗草莓冰粥。女服务员马上从摆放在右手旁的冰箱中取出一盒冰粒,记者问冰块是从哪里购买的,女孩说:“我们没有制冰机,要么外购冰块,要么直接用冰箱速冻自制。”记者拉开冰箱冷冻柜的门看到里面塞满了东西,制作冰块的塑料盒子装满了水,但未做任何密封。
        在大观园狭长的巷子里,冰粥店不下五家。其中一位老板介绍,这里的生意都挺好,最好的一家夏天高峰一天能卖一两千盒,“赚数千元没问题。”“你们喝这种冰粥吗?”记者问道,这家店两位员工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记者,其中一位女孩子答道:“不喝。”当被问及原因时,两个人笑而不答。
        在另外一家冰粥店,一位30出头的店老板斩钉截铁地说,从来不喝,“要喝也就是喝点红茶、绿茶。”这位老板同样对不喝冰粥的原因讳莫如深。
    多重添加剂光顾后的人造病
        昨天上午,听说有人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了双氧水,济南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主任刘芳很气愤。她说,双氧水在医药上也有应用。发生外伤的患者,用后有消毒灭菌的效果。这种物质含有重金属及铅、砷等有毒物质,吃了经工业双氧水浸泡的食物,会强烈刺激人体的消化道,还存在致癌、不孕不育、胎儿畸形的危险。
        即便接触低浓度的双氧水,也会带来潜在的伤害。比如,国内有报道称该物质会导致肾损伤。
        不仅是冰粥,冰激凌、凉茶、汽水和果汁饮料这些冷饮,都是食品添加剂常常光顾的目标。
        在汽水和果汁冷饮的制作中,苯甲酸钠常被用来防腐。
        一些冷饮为保持色泽,往往会加入着色剂。而过量色素进入体内,容易沉积在胃肠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扰体内酶的代谢。
        刘芳说,医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如果过多摄入上述化学物质的食品,会影响到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冲动传导,导致青少年好动、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症状。
    国家质检总局称正在监管
    八成冷饮厂已被淘汰
        记者从省质量监督局了解到,目前济南市有小冷饮厂120多家,市场上销售的冰粥原料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小厂生产的。
    食品专家:可以用但不要作假
        就冷饮行业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一事,驻济某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冷饮行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过量,同时不添加有害化工产品,就没有必要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出台国家或地方标准,用来规范它,监督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该教授认为,冰粥中使用的甜味素也在各类饮料中使用,关键是不要作假,作假之后不仅没有营养,甚至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出台规范标准后,对破坏这个行业形象乃至影响人民食品安全的,依标准整改乃至取缔就行了。”
    卫生部门:冰粥行业应该取缔
        就冷饮存在的系列问题,该报记者致电卫生部门,省卫生监督所食品安全科负责人认为,“不是是否规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取缔,因为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冰粥,基本是偷工减料调兑的,不具有营养价值。”
        而当记者询问“是否制定了相关卫生标准”时,该负责人却面露难色,表示“目前还没有,因为冰粥名不副实,根本就不具备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和条件。”
    质检总局:“准入”有效果
        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冷饮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
        25日,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全厚通过邮件,对记者的问题给予了答复。他说,在不合格产品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甜味素、糖精钠等添加剂超标。
        为解决这个问题,从2009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对冰淇淋、雪糕冰棍等冷饮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宋全厚说,本来全国有3500多家冷饮企业,因为有了这个准入制度,目前只剩下了460家,有八成多的企业已被淘汰出局了,这几个数字已经说明了我们监管的力度。


    《都市女报》2011年4月27日第8版
    媒体链接:冰粥含17种添加剂 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