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王延锋
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14日公布一季度金融数据统计报告,社会融资总量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期间额度为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
此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直接融资比例加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我国金融与经济关系,迫切需要更为合适的统计监测指标和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而这个新的统计监测指标和宏观调控中间目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量。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解传喜表示,与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相比,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更具有全面性,更能准确地体现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但如何调控该指标将是一个难题。
指标更准确
据了解,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一时间,“社会融资总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口径为:等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等各项之和。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广义货币)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关注。那么现在为何增加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呢?
盛松成认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整、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因过度关注贷款规模而形成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即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绕开贷款规模。
以银行的表外业务为例,该业务主要有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去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但是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和委托贷款,从金融体系新增融资达3.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4.2%,同比多增2.33万亿元。
体现金融多元化发展
除了银行的表外业务之外,直接融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也被纳入到社会融资总量之中,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国近年来金融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非银行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所占的比例,以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新增人民币贷款就可以大体衡量社会总融资规模。但随着我国金融格局的多元化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指标。”解传喜向经济导报记者分析。
央行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情况。在直接融资方面,2010年全国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分别达1.2万亿元和578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36.8倍和9.5倍。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2010年全国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合计约1.68万亿元,是2002年的8倍;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相当于一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规模。
央行14日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外币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亦出现少增,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委托贷款的增额则有加大。从结构看,新增人民币贷款依然为大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3.5%,同比低4.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0.9%和3.7%,分别提高4.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融资总量的推出水到渠成,但解传喜比较担心如何调控该指标。“监测容易,调控难。首先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放款本身就很难控制,另外还有多头监管的问题,监管部门涉及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央行,如何协调是一大难题。”
而盛松成也在其文章中提及,“加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协调配合,”形成社会融资总量的有效调控体系。
媒体链接:社会融资总量正式登场 一季度4.19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