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山东旅游新闻网:“改名”寓意“改革” 济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2011-03-31来源:山东旅游新闻网 浏览量:

        郑兵兵
      
        旅游人才市场上存在一个尴尬的现象: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抱怨本行业不好找工作,很少进旅游企业就业,不少毕业生改换门庭,与之相对立的则是旅游企业“吃不饱”,频现用工荒。这一表象便反映出旅游教育的尴尬症结:旅游教育应定位于培养职业化人才还是培养管理型人才?
      
        近日,济南大学的一个举动,无声但有力地表明态度:将“旅游学院”正式改名为“酒店管理学院”。在国内综合性大学热衷于增加专业方向数额时,济南大学反其道而行无疑释放出一个信号:旅游院系不能再只说不干,亟待改革。其改革模式也成为突破旅游教育症结的有益尝试。


        改名背后的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看似几个字的转变,实际上却折射出综合大学旅游教育定位的尴尬。济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宋永生表示,目前全国的旅游本科教育都不是很明朗,总体上处于探路期。国家对旅游教育的定位是职业教育,综合类大学的旅游教育的去职业化让就业一片迷茫。
      
        改名,关系到课程设置和学校资源的走向。据介绍,目前综合类大学的旅游教育多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涵盖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业态,课程较为分散。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专业师资力量紧张,加上学科定位弱引发教育地位弱,资金投入匮乏,必然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如此一来,“旅游学院”本来想增加学生就业方向,却让学生“广而不专”,缺少竞争力,“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专”。综合类大学中的二级本科如何探索出自己的特色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宋永生脑海中。
      
        “培养什么人?”如果说人才就是竞争力,那学生无疑成为学校的产品,学生的能力则代表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旅游教育机构比拟于企业,那也必然要走规模化发展到特色化、细化发展的道路。
      
        市场需求决定人才供给。根据综合类大学毕业生的走向,除转行业就业外,一般有景区、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机构等几大走向。“其中,酒店市场的需求远远比其他几个方面的需求大。”
      
        据了解,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酒店14237家,员工167.26万人,到2015年,中国星级酒店数量将达到18000家,住宿接待企业将达到40000家左右,酒店员工将达到30万人。酒店业人才缺口大,其中酒店对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和实用性并具备管理素质的人才需求迫切,酒店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更是严重短缺。
      
        围绕“酒店”,济南大学旅游学院开始尝试改革,将旅游学院下设专业细化为两个: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营养及教育专业,并尝试走上国际化办学之路。


        突破学生意识障碍:关注“职业自豪感”
      
        当生产和需求脱节,产品—“人才”必然缺少竞争优势,就业不乐观、招生不乐观等后续反应接踵而来。部分综合院校的旅游专业学生非常迷惘,甚至严重缺乏自信,感觉自己不如旅游职业院校的学生。
      
        对此,宋永生表示,当学院明晰教育定位,帮助学生寻找到就业定位,职业自豪感就成为留住人才在旅游行业的关键。这可以从三个字上进行把握,即:准、实、精。
      
        “准”即定位准,寻找到不同于职业教育的点;“实”即扎实的掌握行业技能;“精”即学会解读专业相关的工作流程。
      
        宋永生举了小事例:比如行李取放的方式,我们不能仅仅告诉学生怎么样做,还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怎样评价做得好坏。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的意识从“学会技能”到“评价技能”转变,从学生时代就训练其管理者意识和能力,反过来再来推动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其成长更具有发展性。
      
        “由于版式培养,酒店管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无法增加英语教学时数。但根据调研,我们发现酒店中具有外语交流能力的员工提薪提职要比一般员工更有机会,而学历不是提薪提职的首要依据。”宋永生表示,学生根据管理者角色定位,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就显得更为必要。
      
        济南大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目标,即“爱专业、通理论、精技能、外语好、会管理、做经理”。未来的学习中学生要体会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选择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事业空间;理论的学习价值在于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为了更好的评价技能成绩;外语作为工具具有强有力的成长支撑力;管理从身边做起,生活中处处有管理;要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成长目标,重要的是不断努力,就能成功。


        如何培养人才?创新教改模式
      
        “企业抱怨学生眼高手低,能力低,这太片面;学校再把问题推给企业,更是不理智。”宋永生表示。济南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教师、教学、企业等四个方面建立起“捆绑式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模式若想有效,各环节都需要是有效节点。
      
        对学生,要求“爱专业、通理论、精技能、外语好、会管理、做经理”;对教师,要求由重视认知能力教育向思维能力教育转换,实施教师竞聘教学、现场情景教学、“双师”教学方案等;对教学,课堂组织形态由“坐听”向“讨论”、“发现”状态转变,由案例教学向市场模拟教学转换,由实践能力训练向创新能力提升转换,推行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授课、辅导并重——案例调研——报告宣讲——评价考核的教与学模式;对企业,建立行业导师制,引入行业人才进入学校,如引进总经理、毕业生等,为学生树立榜样。
      
        据介绍,学院不仅建有调酒、酒吧实验室、刀工实验室、原料实验室、调味技术实验室、形体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等,还先后在新加坡、上海、浙江,江苏、济南、深圳等地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新加坡珍宝餐饮集团等,教学、科研、实践、就业一体化建设得到加强。
      
        对合作的酒店,学院甚至明确到“分阶段培训,三个月基本试用期结束时,企业要提供足够的机会供优秀实习生进入管理岗位实习,让学生拥有话语权”。宋永生对此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规范细化协议,尽量改变学生认为自己被当成廉价劳动力这一偏见,引导学生“在服务中感受人生的幸福”。
      
        2010年9月,济南大学尝试跨学科办旅游管理专业,在外国语学院招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经双向选择,最终从25名中挑选12名加以培养。据悉,学院已启动教师双语教学三年目标,还将准备向学校提出酒店管理学院学生学位英语由国家四级英语考试改为校内英语口语考试的可行性方案,引导学生关注英语的应用能力。
      
        据了解,学院还成为国内首家拿出一定的必修学分,鼓励学生达到240小时的勤学打工的要求;尽可能丰富第二课堂,每年举办“辩论赛”、“导游模拟大赛”、“烹饪技能大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积极筹备召开“山东省旅游、餐饮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近10个,与100多家单位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本科毕业生年底实际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中韩文化交流美食节专业展台获得好评。中法餐饮服务技术交流获得法方媒体好评。两个创业计划书获得全国大学生旅游餐饮类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 
      
        谈到酒店管理学院的长远发展,宋永生表示,将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打造学院品牌,突出专业特色,建设酒店业、旅游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用6-10年的时间把酒店管理学院建设成国内酒店业、旅游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媒体链接: “改名”寓意“改革” 济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