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学鹏、王淑坤夫妇
□文/片 本报记者 尹玉涛 通讯员 刘珂珂 陈敏
马学鹏、王淑坤夫妇今年都已 81岁了,是济南大学的离休干部 ,离休后两位老人热心捐助贫困学生,8年来他们勤俭节约,捐出近10万元助学行善 ;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身上的衣服都穿了十几年。
从上海到哈尔滨8年资助12名大学生
走进两位老人的家中,第一感觉是简洁、朴素,没有过多的装饰品,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两位老人是热爱生活的人,平常时间打太极、练剑、舞扇、看书、读报纸,过得悠闲自在。同时,他们还选择用另一种更加充实的方式来丰富人生,这就是捐资助学。
2002年,两位老人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已经着手资助贫困生。截至目前,他们共资助本科生和在读研究生12人,每位学生资助四年,每学年每人资助2000元。了解这些贫困生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院联系推荐、亲朋好友介绍、偶然场合的了解,都是他们的信息来源。
受到资助的大学生分布很广,包括济南大学的赵倩、杨小萍,山东轻工业学院的齐山花,复旦大学的郑路,齐齐哈尔理工大学的贺培成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赵小娟等。
抱病捐助受助者还有不少小学生
两位老人的资助对象不仅限于大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上,马学鹏了解到海阳县要建希望小学,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两千多元;汶川大地震时,两位老人连续捐款两次,其中马学鹏直接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全部工资7000 元,王淑坤也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全部工资5000 元;“慈心一日捐”活动对离退休人员没有要求,但是他们仍从自己的生活补贴中一次拿出800元。
另外,他们也特别关注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曾捐助平邑县丰阳镇中、小学生胡明尤、颜凡文、李云颜三人,现在正在捐助的还有该镇的一名中学生和两名泗水的小学生。从2005年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们都对济南大学幼儿园和小学给予一定的捐助。
济南大学法学院2009 级学生小欣(化名)是受资助对象之一。小欣家在临沂农村,姐姐和她都上大学,母亲患有脑疾,时常发病,父亲的腰也经常疼得直不起来。两位老人了解情况后,主动资助她。小欣习惯把马老师夫妇称为“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爷爷有糖尿病、坐骨神经痛,奶奶有关节炎,可他们都拖着病体去资助别人。”
不求回报只希望受助者将来成才
济南大学法学院2008 级学生小赵也是受资助的对象。她告诉记者,两位老人的生活十分俭朴,平常只吃一些简单的蔬菜、粗粮,身上的衣服都穿了十几年,家里的家具也都是简单的老家具。
在小欣和小赵眼里,两位老人是他们最尊敬、最爱戴的“爷爷奶奶”;在法学院刘怀柱老师的眼里,两位老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前辈,“他们教会了我感恩和感动”。
“如果这些孩子将来对社会有用,那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谈到对这些贫困孩子的期望时,马学鹏说,资助他们并不希望有多大回报,“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希望他们将来成才,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资助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两位老人也都会铭记在心。在谈到其中的一位叫齐山花的学生时,王淑坤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那真是个好孩子,家里很穷,可平常她学习刻苦,周六周日还要出去打工。老马生病住院时,尽管白天打工已经很累了,她还坚持晚上到医院来帮忙。”王淑坤说。
《生活日报》2010年12月1日第A18版
原文链接: 八旬夫妇8年捐助12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