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付春祥研究员应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邀请,在腾讯会议平台作了题为“miR156-SPL模块调控能饲草株型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的线上学术报告,相关专业老师及研究生听取了报告,会议由副院长李强主持。
报告会前,院长何文兴代表学院对付春祥研究员表达了欢迎和感谢,李强介绍了付春祥研究员简介。付春祥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团队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即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生物量设计及品质育种设计三大模块,当前主要研究特色方向,包括柳枝稷、首蓿、玉米、构树等20多种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及资源植物育种关注的主要性状等。他指出遗传转化体系是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的基础,并以柳枝稷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植物分子设计育种领域中多个先进技术及平台建设。随后,付春祥研究员分别以“miR156-PvSPL通过独脚金内酯合成途径调控柳枝稷分蘖的分子机制研究”及“miR156-SPL模块与PvWOX3a分子元件搭配在能饲草株型设计与改良中的应用“两个模块为示例进行详细报告,为研究者在资源植物遗传改良与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及新理念。报告会后,付春祥研究员耐心解答了教师关于植物遗传转化及突变体获得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付春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人才计划,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在美国塞缪·诺贝基金会从事能源植物与牧草作物遗传改良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后晋升为诺贝基金会植物遗传转化平台主管。2013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任研究员。目前是能源作物分子育种团队负责人。付春祥研究员围绕植物组培快繁与遗传转化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包括能源植物、生态牧草、中草药、经济林木等在内的20多种资源植物的组培快繁与遗传转化体系,并实现了构树、杨树、柳枝稷、苜蓿、菠菜、籽粒苋、雪莲、鹿茸草等资源植物的基因编辑。当前从事的研究主要包括资源植物的株型与细胞壁品质分子设计育种、土壤修复植物资源创制与综合利用以及植物工厂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等。迄今为止,在PNAS、Trends in Genetics、New Phytol、Pant Biotechnol J、PCE、Biotechnol Biofuel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7项,制定团体标准1项,参编植物遗传转化英文论著2部,育成省审作物品种2个,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撰稿:闫峰 编辑:赵华磊 编审:贾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