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济大的骄傲——2013,我们走过的光辉岁月

    日期:2014-01-30来源:刘珂珂 陈敏 浏览量: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期间不少高教界同仁纷纷议论,“济南大学了不起呀,这几年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台阶一个接着一个上,已经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行列了。”虽然说,大家不无溢美之辞,但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济南大学已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海外建立首个孔子学院,取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获得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

      说起这些,每一个济大人都会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那股兴奋劲儿,那种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2013年,济大人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光辉岁月,济大人的骄傲与自豪渗透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每一个领域、每一项工作,济大人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画卷,铸就了一座历史的丰碑,谱写了一曲昂扬奋进的济大乐章。

       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提升

      2013年,教务处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信息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以及招生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完成了全校的教学工作任务。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学校总体建设方案和10个重点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了专家组的论证,特色名校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发布《济南大学关于修订201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专业,环境工程等3个专业获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学校的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专业达到6个。新增“外语+国际贸易”、“外语+法学”两个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暑期学校共开设双学位及通选课程31门,数学建模等各类社会实践项目22项,近300名教师和4000名学生参与暑期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下半年,面向2013级新生开设19门小班研讨课。开设暑期学校、新生研讨课在山东省属高校都是第一次。

      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力度。魏琴教授主讲的《化学与人类健康》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十六批上线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三个网络平台上线;5门课程成为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出台《济南大学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实施意见》,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第一批39门通识核心课程立项建设。2013年共有58门达标课程、30门优质课程通过验收,9个课程群、18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群)。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以学校课程中心为平台,不断加强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新建多媒体录播教室2个,在建课程网站达到1000余个。实践教学方面,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个,349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9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32个项目获批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6个项目列入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

      加强招生工作,生源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新增金融数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管理5个本科专业,86个本科招生专业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录取学生8830人,其中材料类、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15个理科专业在山东省升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本科投档分数线继续位居省属高校前茅,本科二批普通文、理科全部是一志愿录取。生源质量在外省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我校学生在各项高水平竞赛中均取得突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再创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2项,总成绩排名全国第78位,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在高教社杯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时隔4年再次捧回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取得全国二等奖1项,实现新突破。在各级各类科创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奖励59项,省部级奖励567项。

      着力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技能。在201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156支社会实践队伍,奔赴11个省(市)、75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300余名学生投身基层给力地方建设,120余名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一支实践团队获得团中央重点团队立项,“山东省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被遴选为“调研山东”十大重点课题。我校连续第十年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15支服务队获得“优秀服务队”荣誉称号;19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者”荣誉称号;38名学生获“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在获奖奖项和人数上实现了新突破。

      志愿服务工作繁荣发展。2013年,我校各级志愿者组织开展了助老、助残、法律援助、医疗服务、地震助援、心理咨询、消防、文化和体育等方面活动802项,志愿者参与服务时数达83212小时。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新注册志愿者2967人,新增“一对一”长期结对帮扶对象34个。在确保各种常规志愿宣传服务活动做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做好大型赛事、会议、春运等志愿服务工作,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减震救灾、消防宣传等工作力度,形成济南大学志愿服务工作特色。

      2013年,学生工作深入开展以“送温暖建平台,促就业助成才”为主题的家访活动,学校、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小分队共254人到山东61个县(市、区)的231名学生家庭中走访慰问。学生工作部(处)被评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扎实推进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制定《济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试行)》,评审各类奖助学金6300余人次,为10900人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2014万元。新设天承助学金、春蕾女大学生资助金、“锋径集团”奖学金、“当代大学生义工网爱心助学金”。为2321名在校学生申请助学贷款金额1300余万元,为611名新生办理了绿色通道,共有3394名学生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

      阳光心理工程富有成效。开展了“中国梦 我的梦”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原创并公演心理情景剧《向上吧,青年》,学生参与率达84.9%。在第四届山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博客评选中获“优秀组织奖”,1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的博客被评为“山东高校十佳博客”,11名教师的论文分获省高校心理健康优秀论文奖。

      多元化招聘就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员关注促进就业氛围逐步形成。完善了“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以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网络招聘为拓展,以校友资源、政府、科研合作为纽带”的多元化校园招聘就业市场体系。承办山东省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开展“周末超市”、中国建材集团、莒县等多场招聘会,1318家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约40000个,学校就业网年度点击量突破20万次。

       科研工作高歌猛进

      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科技处按照“建平台、育团队、出成果、创效益”的思路,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合理部署,整合优势,重点突破,带动整体,为增强我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我校科研实力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

      协调整合资源,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我校牵头的“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另外还建有5个理工医学类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在省部级工程中心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的“山东省城市地下工程支护及风险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新成立校企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平台基地13个。

      科学培育组织,科研奖励获得突破。2013年获得省部级奖励23项,其中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我校省自然科学奖的历史突破。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类优秀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组织专家评审出2013年度济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30项。继续实施与完善“结题验收促进年”活动,本年度共鉴定(或结题验收)项目235项,其中鉴定34项,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以上的32项。

      组织发动得力,专利授权再创新高。今年我校被确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并连续第六年获得“济南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度全省专利情况》通报数据,我校在省属高校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第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第一。本年度我校共申请各类知识产权504项,其中发明专利277项;知识产权授权308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实用新型专利164项,提前完成《济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知识产权目标。

      注重培养质量,论文水平提升明显。我校2013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献达到687篇,其中SCI收录350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94篇,一区论文50篇。SCI收录论文数量已居省属高校第一。根据论文数据,我校工程学、化学两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积极外联内引,国防科研实现突破。不断完善“国防科研体系常态化运行机制”,起草了济南大学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了济南大学质量管理手册。先后完成山东省保密认证委组织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重审的现场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年度监督审核、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中期检查(年度自查)等重要工作。自觉接受国防科工局、省国防科工办的指导,同兵器五三所、中航六三七所、航天科技集团8610厂、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我校牵头申报的2项军工配套项目获得批复,实现我校自主承担国防项目的突破。

      精心组织发动,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中,本年度共有46项获得立项资助,继续保持驻济省属高校第一。

      探索多措并举,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组织参加省内外产学研展洽会10次,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09项。学校获第六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设立“校企合作专项”,6个项目通过验收,同时预立项校企合作专项21项。组织引导我校教授培育新学科型创新创业企业4家。与有关企业联合申报2013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3个项目获批。“济大科技”保持健康发展,今年签订技术转化合同16项。

      提高期刊质量,不断服务科研工作。2013年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国粉体技术》不断探索为学校科技服务的措施,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中国高校优秀网站奖,这是继2011年首届评奖以来第二次获该奖项。

      2013年学校社科工作具有“亮点纷呈,全面发展”的突出特点。其中亮点纷呈突出表现为四个历史性突破:国家级科研立项达到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达到24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培育建设;全面发展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省部级以上项目总数达到119项,国家级项目在各个学科全面开花,省市各类重大项目全面斩获;二是省社科奖励再获2项一等奖,并实现优秀成果奖、学科新秀奖和突出贡献奖全面覆盖;三是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培育建设,校级中心初具规模;四是小学科、小学院社科工作表现突出,与全校社科工作整体推进、竞相发展。

      社科立项增长明显,国家级重点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双双突破20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总量达到119项,同时,国家级小学科项目增长明显,省市级重大项目全面收获。2013年国家级项目立项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同比增幅达100%,立项总数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其中获得国家重点项目1项,实现了此类项目零的突破。2013年省部级项目立项总数达到了99项,同比增幅达41.4%。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全国立项总数压缩10%的前提下,实现了我校立项同比增长100%,获得24项,立项总数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和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分别获得立项36项和21项,立项总数均列省属高校第二位。另外,分别获得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山东省蓝黄“两区”建设重大课题2项、济南市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1项,实现了省市级重大招标项目的大满贯。2013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82项、横向项目29项。

      社科成果奖励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项目过程管理明显加强,高水平论文收录转载略有增长。今年省社科奖有9项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数量并列省属高校第一位。2013年我校共获得省部级奖10项,市厅级奖62项,校级科研优秀成果40项。文学院崔海正教授获得第七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这是我校学者第二次获得这一重要奖项。本年度,我校承担的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过鉴定,其中1项鉴定等级为优秀;13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通过鉴定;19项省软科学项目通过鉴定,其中4项为优秀;5项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通过鉴定;15项济南市社科项目通过鉴定,其中3项为优秀。2012年我校发表A类期刊论文6篇,SSCI论文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论点摘编4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总体来看,收录转载类论文增加了5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29篇。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来之不易,校级中心开局良好。在学校所遴选的5个协同创新中心中,经济学院申报的“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文学院申报的“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批准建设。

      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日益活跃,社会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先后承办第二届中国公司金融论坛、齐鲁高教论坛2013年年会、2013亚欧大陆桥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年会暨大陆桥战略发展高端研讨会等10余次高水平学术会议;通过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山东高速集团等多家单位合作,联合申报省协同创新中心。

      学报社科版坚持“高学术品位,高编印质量,高出版速度”的办刊,努力提高刊物质量取得初步成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取得了二次文献转载的新突破;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系统中,截止到2013年12月10日,该文下载数已达3480次,被引频次也已达10次。

       学科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3年是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年,学科建设与发展处以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为主要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科现有基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校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月26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我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项目进行整体验收,经过专家组的认真审阅和考察,我校顺利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在整体验收之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临床医学三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已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通讯评审。环境科学与工程增列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我校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已达14个。

      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工作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参加本次评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第49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第26位,评估结果表明,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实力和水平已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在学校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遴选工作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学科为培育建设学科。

      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中积极探索,在研究成果、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管理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济大现象”。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的年度绩效考评中分别取得优秀和合格成绩,其中,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集中建设十大重点实验室。

      组织2013年度出版基金的申报工作。本次申报,共有15个学院26本学术专著提交申请申报,重点对博士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人文社科基地和理工科方向的专著优先资助,最终有13部学术专著获得出版基金资助。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工作,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各学科发展现状,提高我校教师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扩展与汤森路透等智能信息服务行业的合作。汤森路透公司专门针对我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撰写了《济南大学科研论文及优势学科分析报告》,在2013年9月ESI统计中,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我校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材料科学等学科已非常接近ESI全球前1%,学科影响力与日俱增。

       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

      2013年,研究生处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校研究生教育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之年又上新台阶。36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表彰46名优秀研究生干部、102名三好研究生、68名研究生社会活动先进个人。推免生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接收79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2013年录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22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达到1569人,录取在职工程硕士315人。开发了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站,并在2013年推免工作、2014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宣传中得到应用。完成了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遴选出50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完成了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的所有准备工作。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全面修(制)订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规律,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山东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7项, 6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获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6项。充分发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通过组织承办2013年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分论坛、研究生学术沙龙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热情,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

      在研究生教育日常工作中,修订了《济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制订了《济南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暂行办法》,重新编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和《研究生手册》。2013年,学校共接收79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鼓励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985”、“211”重点大学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有9名学生被推荐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积极探索推免生的互换交流工作,与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互换推免生2人。顺利完成了201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录取等工作,录取研究生622人。本年度授予学士学位7579个。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完成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修订了14个学科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各学科领域对应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在2013级开始实施;遴选济南大学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0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2014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学术型指导教师198名,专业学位指导教师160名。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申报取得丰硕成果,获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3年,《高分子物理进展》等4门研究生课程成为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计算机图形学》等22门研究生课程通过了优质课程验收;《机械工程CAD/CAM/CAE》等 2门课程被确定为济南大学2013年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此,我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已达32门,优质课程达163门。

      在职研究生教育工作,学校在职研究生录取工作取得新突破,2013年11个工程领域录取在职工程硕士生315人;录取无学位人员32人,“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考生10人,录取考生的“GCT”成绩平均百分位67.3%。

       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一年来,人事工作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扎实推进,认真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培养、注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按照“立足培养、加大引进、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总体思路,强化培养,注重引进,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认真做好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今年我校新增“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推荐2位教授参加2013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审。二是协助做好学校第二届泰山学术论坛工作。11月,泰山学术论坛---先进催化材料专题学术会议举行,人事处协助开展相关工作,会议开得圆满成功。三是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认真做好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本年度共有27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访学资助;组织完成20名校派出国访学教师的推荐选拔工作;本年度共有17名在职教职工获得博士学位。组织完成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工作,70人次参加了培训;完成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69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四是成功举办了暑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利用暑期举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近3年新参加工作的15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效果很好。五是认真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完善有关政策。制定《济南大学2013年师资引进方案》,修订了引进人才的政策待遇和条件,在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进工作上,实行有差异的人才引进政策,“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快速反应机制。六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全年引进校聘岗位以上高水平人才或学科带头人7名。七是落实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进计划,本年度引进青年博士52名。在引进工作中,优化学缘结构,注重引进在海外名校、“985”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其所占引进人才比列达到60%以上。八是积极做好“引智”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柔性引进模式,以动态、契约管理的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全年共聘请客座教授44名。九是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检查工作成绩优秀。继2011年度我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获得优秀之后,2012年度我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再获优秀,我校报送的《拓宽引才渠道,广揽优秀人才》再获2012年度“山东省高校人才工作十佳创新案例”。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是对岗位聘用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考评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一是认真扎实做好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工作。根据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于2013年12月进行了专业技术岗位分级工作。二是深化职称改革,重视评审质量,顺利完成职称评审工作。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的2013年职称工作会议上,济南大学作为高校代表在会议上就如何完善职称评审工作作了典型发言。在2013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修改了职称评审政策文件,进一步突出了教师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地位与作用。全校教师系列共推荐评审教授24人,副教授62人,讲师5人;教师外各系列副高9人,中级3人。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考核评价制度。修订教职工年度考核文件,同时正在修订教师届满考核和新一轮校聘、院聘岗位聘任制度文件。四是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探索完善校、院两级分配制度;目前正在修订完善年终分配制度和办法。

      2013年,学校在国际教育交流、社会服务、大学文化建设、后勤保障、基本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都继往开来,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3年,恰逢学校建校六十五周年。六十五年的风雨砥砺,六十五年的艰苦奋斗,济南大学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已成为济大人不懈为之奋斗的目标;“质量、水平、人才、机制、文化”,已成为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词;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根据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学校确立了 “一二三四”的办学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坚持两个创新——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实施三项战略——人才兴校战略、科研强校战略、质量立校战略;实现四个跨越——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的新跨越、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新跨越、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跨越、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跨越。

      以2013年为一个节点,我们走过的六十五年辉煌历程已经过去。2014年,是济南大学走向新征程的又一个重要起点,是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事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一个济大人的骄傲与学校的骄傲血脉相连,每一个济大人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由济大人与学校共同分享。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戮力同心、振奋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为建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撰稿:刘珂珂 陈敏   编辑:张伟   编审:丛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