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 ich bin, ist Deutschland. Ich trage die deutsche Kultur in mir.” 这是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1938年在接受New York Times的记者采访时说的话,意思为:凡我在处,便是德国,我载负着德国文化。虽然当时他因不满纳粹的专制,流亡美国己5年,但无时无刻,不心向祖国。这句话精准地表达了他对德国文化的一往情深、自信和骄傲,因此,后成为众多游子和本土文化的守望者广为援引的名言之一。
回顾济南大学2012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每一个济大人都可以骄傲地说:“凡我在处,便是济大。”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团结进取、勇于开拓,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每一个成绩的背后,无不浸染着每位济大人的智慧与汗水,奉献与耕耘。凡我在处,便是济大,我们是济大的名片,代表济大的精神,体现济大的气度,展示济大的风采。济大的命运与所有济大人息息相关。同时,济大更是大家身后的坚强后盾,更是大家永远的精神家园。
凡我在处,教育教学工作欣欣向荣
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成绩显著,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学校成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稳步推进,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日益规范;志愿服务有形化阵地建设常态化发展,学生科创工作再创佳绩。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学校与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魏琴教授主讲的《化学与人类生活》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名单;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名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被确定为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选为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中国语言文学》、《高分子化学》、《比较文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等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8个项目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结题验收和成果鉴定,20个项目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其中4个项目被列为重点项目。“‘和合’理念指导下的机电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遴选为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新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罗川南教授和王焱教授被授予“第七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王琦教授被授予2012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称号;宋尚桂教授被评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精品课程38门。
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推进专业综合改革。2012年,学校精心组织、积极申报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成为首批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围绕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及“1+2+1”学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与实施等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同时,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探索构建专业协同培养人才,校校、校企、校所、校地以及中外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获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新增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1个。完成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评选、SRT项目验收结题108项,完成2012年SRT项目立项406项。
2012年,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普通文科录取分数线557分,高出军检线12分;普通理科录取分数线555分,高出军检线20分。我校的生源质量在河北、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多个省区录取分数线均达到或接近当地一本线。
2012年1月,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院负责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小分队共计252人陆续深入到山东14地市的57个县(市、区)的151名学生家庭中开展了“送温暖建平台,促就业助成才”为主题的家访活动。辅导员家访活动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全员参与的助航工程。2012年共评选出省级优秀毕业生404名,校级优秀毕业生404名,“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1名;评选出省级先进班集体8个、优秀学生干部17人、优秀学生35人,校级先进班集体87个、优秀学生干部2743名、三好学生1689名、社会活动积极分子1827名,5253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学金,50名学生获“济南大学嘉宏伟业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65人获国家奖学金,21人获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967人,国家助学金4538人。2012年承办山东省大型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中国建材集团等企业专场招聘会,试行“周末招聘超市”项目,共计939家单位来校招聘,就业岗位供需比达到6:1,就业信息网年度点击量突破18万次。已与中国建材集团、浪潮集团、五征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就业基地突破100个,重点招聘单位已达800家。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制定和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济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奖励条例》、《济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分配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铜奖1项、省特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2项,学校获山东省优秀组织单位奖。在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共有37支队伍参赛,所有队伍全部获奖,其中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4项,成功参赛奖18项,这是我校参加山东省电子设计竞赛以来获得奖励最多的一次。在其他各级各类科创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550余项。依托专业特色,校团委主办了第一届数学建模比赛、“恒拓·三龙”杯电子电路设计大赛、第四届建筑设计竞赛,大力扶持我校科创品牌,形成了层级丰富又各具特色的科创竞赛平台,烘托起浓厚的育人氛围。
实践为本,重点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和品牌建设。校团委以“投身实践跟党走,服务基层写青春”为实践主题,组建98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集中开展实践活动658项,新建11个“济南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3个“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190余个。打造了以“温馨之旅”济南火车站志愿服务岗、“新市民子女艺术课堂”、“爱在校园—教育志愿者在行动”等为代表的8个志愿服务有形化阵地,增强了志愿服务整合力,满足了社会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和育人效果,真正打造了学校的志愿服务品牌。
凡我在处,科研工作蓬勃发展
2012年学校科研工作继续蓬勃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量成果丰硕,科研奖励收获颇丰,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在自然科学研究工作中,科技处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合理部署,整合优势,重点突破,带动整体,为增强我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不断提升我校科研实力和水平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
创新发动,科技立项实现突破。我校为牵头单位申报的“基于云平台的电力系统信息集成及其整体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2年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资助,经费1000万元,这是我校主持的首个千万级项目,也是今年全省唯一一个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省自主创新专项项目。另外,今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3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立项15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5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博士基金)立项14项。科学培育,成果奖励喜获丰收。本年度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9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建材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物流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奖12项,中国机械工业协会科技奖1项(第二单位)。另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4项,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优秀项目一等奖1项。
追求实效,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继续实施“济南大学科技服务年活动”,组织参加大型科技成果推广展交会9次,组织与30余家省内外的地市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及60余家企业进行对接,签订技术合同170项;实施“企业调研服务工程”与“千亿元产业对接”活动,设立的首批“校企合作专项”拉动效果显著,同日钢集团等20余家“千亿元产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申报2012-2013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7项,并全部获得入库立项。
整合资源,平台团队扎实推进。在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首次评选中取得突破,“特种建筑材料”和“智能信息处理”2个创新团队获得立项建设。我校首个准国家级科技平台——“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山东省特种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我校首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山东省鲁港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合作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参与完成了中国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新建校企合作研究机构、产学研基地8家。
组织得力,专利授权再创新高。本年度共获得知识产权授权214项,其中发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项,知识产权授权量较去年增加102%。注重质量,论文水平提升明显。加大对学术论文质量的引导,不仅数量持续增长,论文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我校2012年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献共有505篇,高水平文章较上年有明显增长,影响因子大于3的文章有83篇。
精益求精,科技期刊影响扩大。2012年,《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粉体技术》双双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即第六版),分别成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一般工业技术类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另外,在“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中,《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2012年,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高级别立项、奖励、高水平论文、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收效显著,社科工作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2012年社科处圆满完成了年度责任目标,并实现了两个增长、四个突破。省部级以上立项数量相比年度目标增长13%, CSSCI期刊论文同比增长1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国际合作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并提前完成了高级别成果奖励、国际合作项目、建设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有固定编制且独立运转的3个科研平台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任务。
2012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社科项目2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7项;横向项目21项。2012年学校社科奖励共获得省部级奖21项,市厅级奖49项,校级科研优秀成果4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比去年增加了5项,尤其是我校在2009年首次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学科新秀奖后,再次获得这两项奖项。
高水平论文数量稳步提升,科研平台建设再获突破。2012年我校发表A类期刊论文5篇;A&HCI论文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59篇,比去年增加了27篇。科研基地的建设对于凝聚学术研究方向,提高社科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举足轻重,今年我校新增了“山东省区域软实力与区域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日渐活跃。主办、承办第一届中国公司金融论坛,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年会,齐鲁风格音乐创作高端论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年会10余次。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坛、讲座、沙龙、学术报告30余次。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日益活跃。积极参与社科普及和成果推介,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校企联合与协作,增强人文社科学术服务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学术品位和发行质量日渐提高。2012年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高学术品位,高编印质量,高出版速度”的办刊方针,加入了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系统,使每期刊物提前发行1-3个月的时间,提高了引用率和下载率。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位列第7名,成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凡我在处,学科建设扎实推进
2012年,学科建设与发展处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科现有基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验收工作中,学科建设与发展处未雨绸缪,扎实做好建设工作,积极做好验收前期工作。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今年11月中旬开始对2009年遴选的博士立项建设单位进行终期验收。为有效协调验收各项工作,学校成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学科建设与发展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召开验收工作部署会,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高质量地完成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各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学科填报材料,并多次研讨。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已基本完成各学科评审表的填报工作。未来的两个月将全力以赴,确保顺利通过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验收,为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遴选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已通过网上公示和初审,现阶段正在进行学科声誉调查及按指标体系进行统计评估等各项工作。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绩效考评工作成绩突出。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山东省氟化学化工材料三个重点实验室在山东省科技厅2012年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考评中名列前茅,形成“济大现象”, 成为“十二五”期间省集中建设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校学科平台建设工作进入全省前列。
在校级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省级重点学科及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完成了对我校学科建设重点培育项目和13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及2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年度考核工作。在2012年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中,对博士点授权建设学科、支撑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及人文社科基地和部分理工科方向的专著优先资助,最终有9部专著获得出版基金资助。
凡我在处,研究生教育稳步提高
2012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之年又上新台阶,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制度建设方面,修订了《济南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五项制度,重新编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和《研究生手册》。在2012年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中,推荐出推免生85人。有5名学生被推荐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山东科技大学互换推免生2人,最后共接收了80名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在招生工作中,顺利完成了2012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录取等工作,录取研究生559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58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全面完成了招生任务。在学位授予工作中,本年度上半学年授予学士学位7641个,硕士学位536个。在研究生工作中,大力加强研究生基层党支部建设,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生班级,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研究生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举办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研究生处党委获“济南大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研究生李伟(研0901班)同学等20名同志获“济南大学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全年共评选出3个校优秀团支部,10名校优秀团干部,46名校优秀团员;评选出41名优秀研究生干部、89名三好研究生、74名研究生社会活动先进个人;评选出一等优秀奖学金84名,二等优秀奖学金225名,三等优秀奖学金417人名,泰山玻纤奖学金6名,格雷斯奖学金5名;研究生李伟同学荣获2012年济南大学“宋健奖学金”;研1006班班主任宋时言获得了济南大学“十佳辅导员”、“山东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35名同学首次获得研究生最高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在教育教学中,修(制)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2个,其中制订“应用经济学”等1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遴选具有2013年招生资格的学术型指导教师191名,专业学位指导教师146名。2012年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对完成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8门课程进行了验收,对本年度申报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的8门课程进行了评审,《试验设计与分析》等 4门课程被确定为济南大学2012年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给予《宏观经济管理》等4门已验收的精品课程滚动支持;有33门课程通过优质课验收,至此学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已达30门,优质课程达139门。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关键节点组织开展教学督导,完善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注重教育创新,创新计划成果稳步提高。完成了济南大学—山东开泰抛丸机械有限公司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任务,迄今,我校已有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落实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计划,获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8项;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坚持全力以赴,筹备博士培养相关工作。制订了《济南大学关于制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2012]79》。组织相关学院完成了立项建设授权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论证工作。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的文件起草工作。
凡我在处,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一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2年,学校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制订了明确的人才引进工作计划。依据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济南大学2012年人才引进计划与实施方案。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的引进工作。根据学科和教学的需要,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的引进工作,面向海内外广泛宣传,广揽人才,全年学校批准引进校聘岗位以上高水平人才或学科带头人13名,已经报到6名。严把进人质量关,全年新增博士62名,其中,“985”高校和中科院院所毕业生占当年新引进人才的65%以上,大大超过省教育厅规定的40%的比例;还引进了11名优秀硕士辅导员及少量优秀硕士教师。积极做好“引智”工作。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柔性引进模式,以动态、契约管理的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全年共聘请客座教授38名。
2012年,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培养工作成绩优异。今年上半年我校引进的马义兵博士获得“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截至目前,我校泰山学者达到10人。化学化工学院郑庚修教授、机械工程学院王守仁教授获得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曹丙强教授获得山东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奖荣誉称号;化学化工学院于京华教授、外国语学院王卓教授被批准为2012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认真做好教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教育厅有关“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项目,本年度共有21位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访学资助,其中出国访学13人,国内访学8人。组织完成20名校派出国访学教师的推荐选拔工作,本年度共有11名教职工通过在职攻读获得博士学位。
顺利完成2012年职称评审工作。学校今年专门制订了济大校字【2012】117号文件,为解决教师系列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额少的问题,实行校内教授和校内副教授的评审。2012年,全校教师系列共推荐评审教授21人,含泰山学者1人(不占指标),副教授39人,含平转1人,讲师9人,初级平转1人;教师外各系列正高1人,副高8人,中级3人,初级1人。今年所推荐评审人数创历年之最。
在2011年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我校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二;我校申报的“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案例获得全省十佳表彰;在全省教师工作会议上,韩宏副校长代表我校作为高校代表就近年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和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出的有效探索做典型发言。
此外,学校起草完成了《济南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意见》4个配套文件:《济南大学教师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济南大学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济南大学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济南大学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为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做好准备工作。对学校现有非事业编制用工进行摸底、清查,分析人员情况,修订出台了《济南大学招聘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学校在社会服务、大学文化建设、后勤保障、国际教育交流、基本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都继往开来,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2年,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营造了团结和谐、创业创新的校园氛围,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呈现出人心齐、士气旺、事业兴的大好局面,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精神,已镌刻成无形的丰碑,成为济南大学锐意进取、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古人云:“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和关键年。机遇与挑战交织,奋斗与希望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继续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继续加大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和博士点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校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地沿着加快建设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为国家和山东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撰稿:刘珂珂 陈 敏 编辑:张 伟 编审:丛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