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我与学校共发展”—访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文

    日期:2011-11-13来源:   浏览量:

      (外国语学院 魏海霞 李涵滋)10月,晚秋迈着轻盈的脚步飘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罅隙的泥土间都留下了清冷的气息,我们踏着霏霏清雨走进了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于文的办公室。推开办公室的门,我们便被一阵清淡动人的香气所深深地吸引,老师微笑着给我们倒了一杯亲手泡制的茉莉花茶,在这个清冷的下午,我们的心被这幽香的茶水暖暖萦绕着。


      于文老师自1987年7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担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系党总支副书记、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务。在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他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工作,我始终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在,必须用心去关心学生。”于老师很认真地讲。正是这份认真执着,他先后获济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济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这是对于文老师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二十年如一日,学生工作成绩显著


      于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和我们分享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作为一名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将育人放在首位,以历史使命感作为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认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更好地领导和开展学生工作。”长久以来,于老师一直以此来要求自己,并因此得到了众多任课教师的信赖和好评。


      李常磊院长说:“于老师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他善于从大局着眼,以‘学生工作无小事’为原则,扎实有效的将学生工作做到了细致、周全。同时,于老师又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在工作中他善于创新和突破,发起并推进了就业导师制,为同学们解决了众多在就业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赢得了同学们的敬重和喜爱。”李院长对于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此外,于老师主持的项目关于“就业导师制”的理论研究成果——《谈当前高校就业导师制的实施与前景》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就业导师制”的目的是实现全员育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方向来选择导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实现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使学院在实现“全员育人”目标方面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不仅为同学们今后的就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有效地指导了我院的学生工作。


      在采访于老师的过程中,他一再强调,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学风”建设,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将自身所学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变,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技能,成为自身的一技之长,才能拥有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支点,为自己的就业提供保障和砝码。


      外语文化艺术节作为全校范围内的大型学生活动之一,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展望即将到来的外语文化艺术节时,关于开展方式,于老师也有了与往年不同的想法,在继续促进学风建设的同时,要以专业知识考察为主,通过单词、口语和英文写作竞赛、模拟环境下的对话与交流等活动,让同学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再次深入的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性,力求打造成为一次学习成果的展示、检测和交流的盛会,使每个参与者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用真心换真情,收获信赖与尊重


      于老师经常走访学生宿舍,仔细询问同学们生活状况。“要学会团结,学会相处,学会珍惜,学会宽容。”谆谆教导让同学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很多同学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倾听老师的建议和引导。于书记经常召开各类座谈会与同学们谈心,并利用网上信箱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于老师能及时了解并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把各项学生工作落实到实处。


      于老师精彩的党课讲座让很多同学获益匪浅,其中一名同学在聆听了于老师的党课讲座后,满怀崇敬之情给老师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中她这样写到 “在听完您的讲座后,不仅仅是您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您特有的精神高度和无穷的人格魅力给予我内心极大的触动,让我的内心得到久违的感动和温暖。您在讲政治但是却并不说教,您把枯燥的理论讲的富有激情,我知道只有心怀广大,对党怀有深切感情的人才会讲得如此好。”


      于老师的付出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自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他对众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资助了许多家境拮据的学生。其中一位名叫刘美英的学生令于老师至今难以忘怀,刘美英是个孤儿,生活非常贫困,在于老师的资助下,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且毕业后靠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槐荫区一家银行做职员。深怀感恩之心的刘美英对于老师给予的帮助时刻铭记在心,常常会打来电话问候自己的老师,“真像是自己的闺女一样,现在这孩子也工作了,一切都变好了,经常会打电话问候一下,很好,很好……”于老师有些哽咽的说道。


      学生对于老师感情很深,其中有一个“一斤包子”的故事让于老师十分感动。学生杨健毕业参加工作后偶然得知于老师要来自己工作所在地的中学讲课,便坚持要请于老师吃饭,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带着于老师来到当地最大的一家饭店,坐下后丝毫没有犹豫,豪爽的说道:“这是我的老师,我要请我的老师吃饭!”于老师深知杨健的情况,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两人最终只要了一斤包子,随后师生二人开怀畅聊。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于老师的脑海中,他被杨健的真诚深深打动。“孩子们懂得感恩,记得我曾经是他们的老师,这就足够了。”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


      关注未来发展,寄予无穷厚望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希望于老师给尚在求学的我们一些指导和意见,于老师给了同学们四点建议:第一,必须树立长远目标,立长志,坚持不懈地努力,让自己每天离目标更进一步;第二,必须增强自身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能力,面对挫折永不言弃,让自己更加成熟坚强;第三,学会与人交往,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同时学会宽容、谅解他人;第四,把所学知识转换为将来立足社会的技能,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找到一门最专项的技能,拥有一技之长,相信以此可在社会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老师秉持责任和义务,用真心真情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于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多年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于细微无声处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令许多同学找到学习的动力,生活的方向。
      
      


    组稿:陈 敏、姚景相
    编辑:张 伟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