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焱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提高教师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是“师德”。
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充分体现出教师特有的职业属性,包括职业理想、作风、态度、行为。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可以说,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
1983年8月,我作为一名教师正式走上三尺讲台。二十多年的育人之旅,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为师的艰辛和压力,更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德比天高!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是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因此,我认为,“重师德,铸师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因此,师爱就是师魂。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的先决条件与思想基础。“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冰心老人的这段话,激励着多少人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无怨无悔。
2、甘于奉献的崇高理想
为人师必须有安于平凡、默默奉献的恬淡心境。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生活:吃的清淡,穿的素淡,出去办事遭人冷淡,就像蜡烛,一生半明半暗。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名利趋之若鹜。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没有显赫声名和地位,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当教师就要排除追逐名利拈轻怕重心理的干扰,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做教师生活可能清苦些,但却可以享受到其它行业所享受不到的乐趣。我的学生张方华,1999年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已成为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去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当他将这一消息告诉我时,我是多么地开心、快乐。前年参加一次学生毕业十年聚会,当学生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领到我面前对孩子讲:“这是师奶,说‘师奶好’”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与满足。
3、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1世纪是知识信息的时代,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同时,要想办法让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片爱心,要对学生负责,要使教育出现奇效,还要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当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学习教育的语言艺术,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因此,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严谨求实的现代科学精神,才可能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真正高尚的道德修养。一个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
4、独立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人格魅力。他们在学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人格,师德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显现出来,教师最重要的是造就自己的独立人格。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他还指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5、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
为人师者,要有团结互助、共同施教的高尚风格。文人不相轻,人师更需互助,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及时相互通气,好的经验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集体中产生1+1大于2的良好效果。
康德有句名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但是师表的典范,代表了教师的优良品质;也是默默耕耘、潜心施教、勤奋工作、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不懈的追求。
作者:王 焱,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我校师德标兵
组稿:刘珂珂
编辑:张 伟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