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以优秀等级结项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和当代走向》的最终研究成果,近日通过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这项成果共计65万字,主要运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基本规律和当代走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提炼,形成了具有较强创新意义的研究框架和最终成果。8月10日《光明日报》“国家社科基金”专版在头条位置刊登了项目负责人包心鉴教授撰写的成果简介和相关专家的点评。
本项目成果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提炼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第一,“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的规律;第二,“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规律;第三,“时代潮流”与“中国国情”融为一体的规律;第四,“本质统一性”与“形式多样性”有机统一的规律;第五,“客观要求”与“主观创造”相互促进的规律;第六,“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有机结合的规律;第七,反对“教条主义”与反对“经验主义”同时并举的规律;第八,“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相互支撑的规律。这8条基本规律的系统概括,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意义。
本项目成果受到成果鉴定专家的高度评价。同行专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向军教授在点评中说:“成果整体架构合理、逻辑性强、富有新意。整个内容环环相扣,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其突出特色在于,一是具有较宏大和多维的视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放到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考察;二是把历史的考察、现实的分析和未来的预见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运用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提出的理论观点大多有充分的文献依据;四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都作出了实事求是和旗帜鲜明的回答。”同行专家、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周光辉教授在点评中说:“该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不是从一个先定的意识形态标准出发,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做到了‘摆事实’、‘讲道理’,体现出了学理性和说理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条基本规律,是国内目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认识和总结中最完整的一种表述。”
济南大学政管学院部分教师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与写作。本研究成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撰稿:孙成豪
编辑:张 伟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