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创先争优·厚德载物”-记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杨杰教授

    日期:2011-06-30来源:任倩倩 王菲 浏览量:

      (通讯员:任倩倩 王菲)2011年的春末夏初,从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传来喜讯,文学院杨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提前顺利结项。在素以立项特别难、结项审查特别严格、结项率较低而著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中,能取得这个成绩实在令人振奋。杨杰教授对此却十分的淡然:“如果不讲求成果质量而刻意追求缩短科研时间是毫无意义的,提前结项其实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水到渠成,是的,正是这一道清流活水推动了文艺学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激荡着美学课堂上青年学子们对生活与美的思考。



      杨杰教授于山东大学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之后又于中国传媒大学从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现为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员。作为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点负责人,杨杰老师2010年底受聘为济南大学A3岗教授,这是我校文科最高级别的校聘教授。近年来,杨杰教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和其他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6项。凭借出色的学术研究实力和教学研究水平,近五年杨杰教授成绩斐然,3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获得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一系列令人羡慕的耀眼成绩奠定了杨杰教授在文艺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它们完全得益于杨杰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求质量、创精品的为人、治学理念。杨杰教授说得好:“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教书育人,标准永远不能降低。”



      学术高定位 成果讲实效



      也许上天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为理想奋斗不息的人,杨杰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得“言之有物、言出必响”成了必然。



      从2006年至今短短5年的时间里杨老师单在A类期刊《文艺理论研究》就发表学术论文3篇,三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余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普遍感觉到论文发表越来越难的今天,杨杰教授不仅保持着稳定的论文发表数量,而且是在影响力较大的重点期刊上刊发,还有不少核心期刊主动向杨老师约稿。其实这里面也没有什么奥秘,主要是杨老师的论文总能扣紧时代脉搏,总能着力探讨和解决文艺学学科研究的焦点问题。



      杨杰教授富有文艺学研究学者的责任感,“不写脱离现实的文章”是他治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他的论文能够敏锐地捕捉对文艺学发展走向影响深远的大问题,他的学术观点也同样极具前瞻性。仅就杨老师2006年发表的《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以及2008年发表的《历史的与美学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的科学武器》来看,他对文艺学研究的方法和角度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观点,引起了很多学者和同行人的讨论与继续研究。



      2009年,杨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登·怀特的历史书写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的成功申报,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结果。对于杨老师的课题,项目鉴定专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该成果有利于在充分剖析既往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立足中国当下现实,确立既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中国社会历史状况相吻合,又能够借以应答目前文艺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中国当代形态的文艺理论体系,对深化我国文艺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 杨杰教授如是说。站在文艺学学科研究领域的至高点上,与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共同呼吸就是杨杰教授成功的秘诀吧。



      个体求发展 学科齐进步



      杨杰教授从不安于现状,他积极致力于学术研究,力求个体的深入发展,同时,强烈的责任感推动着杨老师以个人的发展带动学科发展,促进文艺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壮大。



      文艺学学科起步比较晚,从2000年成立文艺学教研室至今也不过11个年头。学科建立之初仅有3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人,没有1名博士。自从杨杰教授2004年接手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工作以来,文艺学学科可谓进步神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学科全部成员100%拥有了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比例高达87.5%。凭借快速发展的人才优势和学术实力,2006年年轻的文艺学学科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文学院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和品牌专业。



      文艺学学科是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向上的集体,杨杰教授作为学科负责人,确立了个人发展以团队总目标为导向,团队资源为个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建设原则。文艺学学科现已形成文艺美学、文艺传播和宗教美学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学科教师在学科负责人杨杰教授带领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项,在国内有影响的重要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同时,学科的省级立项和奖励也逐年递增,发展态势良好,已经逐步走在了山东省高校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前列。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文艺学学科所有老师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团队精神,更离不开杨杰老师这个学科负责人的榜样力量与协调组织。



      教学勤创新 育人宽胸怀



      杨杰教授从教20余年,先后承担了文学院本、专科生以及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的9门专业基础课和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2006年凭借灵活的教学技巧和生动的课堂教学效果,杨杰教授获得了“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荣誉称号。日常教学之余,杨老师还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研究,在《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发表美育专题研究论文十余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9年,杨老师主持的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获得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而他负责的美学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所有这些荣誉和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都来自于杨杰教授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自于为人师友的一片至诚之心。



      听过杨老师的课的同学都会深刻体验到杨老师的“严”与“宽”。所谓“严”是说杨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不容许学生对待学习有任何的敷衍。就拿课程论文作业来说吧,现在不少同学把课程作业的抄袭根本不当回事儿,可是杨老师却不允许这样的论文蒙混过关,多次不厌其烦地请专门机构对学生提交的论文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由此为学生敲响警钟。“一篇小小的课程作业抄一抄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今天小事上作假,明天就可能是大事作假。”是啊,正是不留情面的有错必纠,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把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养成融为一体。这一点杨杰老师做到了。



      所谓“宽”是说杨老师上课方式灵活、气氛活跃,能够敞开胸怀与同学们展开交流和互动,充分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譬如美学这门课程,由于课程的研究对象“美”恰好是美育的核心内容,杨杰老师就根据课程特点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职责,为培养思维活跃、心理健康、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中,杨老师做到了美学知识的拓宽与深化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授课精彩、有趣味,从不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杨老师的扎实学术功底与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在文学院广大师生中广为流传。



      他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备考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先后有多名同学进入著名高校的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他们至今依然与杨老师保持联系。在授课过程中,不少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杨老师进行交流,从低年级的同学到大四考研的同学皆有。这些邮件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考研咨询、专业知识疑问也有人生困惑和受助后问候的感谢。对于学生的每一封邮件,杨老师都认真一一给予答复,对于一两句话难以言尽的,杨老师还主动邀请学生面谈。杨老师风趣活泼的课堂风格、宽容大度的学者风范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



      他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启蒙者也是艺术家,他用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引导同学们看待生活,去发现那些崇高和优美的事物,这就是从不写“脱离现实的文章”,带领学科团队奋勇向前的杨杰教授。


      


      往期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链接(请点击查阅)
      
    组稿:刘珂珂、陈 敏
    编辑:张 伟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