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比泰山 德厚铸师魂——记“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杨萍
(通讯员吴新泽、张树立,材料学院)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一届先进材料国际会议上,有一位女教授的学术报告引起众人关注,报告现场座无虚席,甚至走廊和过道里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人。这位教授就是我校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杨萍老师。
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宋史·贾黄中传》记载,宋朝15岁就高中进士的贾黄中,小时候每天要读的文章展卷比之身高相当,后就用“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杨萍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杨萍教授有极为丰富的学习经历。她先后在武汉理工大学、原山东建材学院、北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德国明斯特科技大学学习、工作,2009年5月作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来到我校材料学院工作。近年来,杨萍教授在John Willey、美国化学会等重要出版社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我校两年的时间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杨萍教授治学十分严谨,对所在团队要求十分严格。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及其在医药生物领域的应用。纳米级材料是十分微小的材料,需要一尘不染的实验室环境、一丝不苟的操作过程和准确无误的数据记录。为此,杨萍教授对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要求近乎苛刻,实验操作严格按程序进行,所有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实验室每天必须按时打扫,时刻保持整洁。团队成员曹永强老师说:“杨老师要求学生做试验至少要有一名老师在旁边指导,必须要有详细的实验记录,实验操作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来完成,数据必须在第一时间记录。”
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学富五车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付出。研究生杨杰告诉我们:“杨老师特别勤奋,实验室的灯几乎每天晚上都亮到很晚,即使实验室关门了,杨老师回家后会继续工作到深夜,几乎没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过,给学生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杨老师十分严谨,学生的每篇论文至少要改四、五遍,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拼写错误都不放过。”这两年来,杨萍教授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即使大年初一,她仍然在家埋头工作。工作忙起来她会忘记饥饿,实在饿极了就简单地吃几块饼干。在杨萍教授眼里,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她说:“在北大学习和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对那里的研究生来说,利用课余时间工作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杨萍教授敬业精神的感染和引领下,团队里的师生几乎都放弃了周末和假期休息时间,把全部的精力投身于科学研究。
杨萍教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领路人。每周六杨萍教授都会组织召开团队例会,讨论总结一周的工作,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团队每个成员都可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杨萍教授会为团队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科研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实验设备、书籍资料,积极为他们联系进修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上施展才华、崭露头角,团队成员张爱玉老师去年就是在杨老师的联系下,前往日本进修了一个月。杨萍教授所在团队成立两年来,五个科研方向都逐步走向正轨,现在正向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迈进。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郑少华评价说:“杨老师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老师,为了纳米生物材料团队建设呕心沥血,同时把国内、国际先进的科研思路、发展理念带到学院,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院纳米材料的研究走在国内乃至国际最前沿。”
学生眼中的好“妈妈”
笔者采访的时候来到杨萍教授的实验室,恰逢休息时间,实验室并没有如笔者想象的那么呆板而沉闷,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谈起生活中的杨老师,她的学生一致认为杨老师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以前从没觉得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的英语很差,读文章都有困难,更别说让我写了。记得写第一篇文章时自己真的很想哭,因为当时真的不知怎样着手、如何去写。有一天晚上回到宿舍十点多了越想越郁闷,就给杨老师打了个电话,她当时仍然在忙碌,但她还是放下手里的工作,听我唠叨了半个多小时,杨老师让我大胆的写,迈出第一步就好了,老师相信你……”正在读研一的张玉兰同学如是说。更让她感动的是挂了电话后杨老师又给她发来信息:“Don’t worry,everything is ready.”正是杨老师一点一滴的鼓励使张玉兰重拾信心,经过杨老师的不断指导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这篇论文最终发表在《Adv. Mater. lett》。
去年寒假杨老师的学生都在准备自己的论文和实验,所以假期在实验室呆到很晚才回家,研二学生袁之敏回忆说,杨老师去实验室让我们回家的那天,她跟我们开玩笑说:“你们再不走,我可真得给你们找住的地方了,到时你们爸妈可就要来找你们了。”学生临走的时候,杨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每人一个暖暖的拥抱,叮嘱他们回家后一定多陪陪家人,多帮自己的妈妈干点活。杨老师非常细心,每次出差都会给同学们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和小吃回来,每逢节假日杨老师也会带些礼物送给自己的学生,很难想象一个老师能对她的学生如此关爱。“实验室就像一个家,杨老师是我们的大家长。”杨老师的学生这样称赞自己的老师,繁忙的工作丝毫不会影响杨老师生活中对学生的关心,她用自己母亲般的慈爱使实验室凝聚成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有同学们做出实验精确结果的成功喜悦,有大家一起讨论课题的互为补充、各抒己见,也有共同休息时的彼此逗乐、开怀大笑。实验与工作在这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无尽的分享与快乐,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极其融洽的氛围。
杨老师对同学们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学术上同样对学生们关怀无微不至。今年的先进国际材料大会规定只有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才能作为与会人员参加会议。在先进材料大会的准备过程中,杨老师为了能让自己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会议,一连几个通宵都在帮助学生反复、不停地修改论文,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最终,有五名研究生的论文被相关杂志录用,他们也全部得到了参加本次会议的机会。
我们常常因为一位教授的科研成就而惊叹,因为一种科研精神而震撼。而杨老师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份透彻心底的感动——在科研上的以身作则、执着前行,学高堪比泰山,在生活中和蔼可亲,不遗余力地爱护每一名学生。在采访最后,杨老师寄语在校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大学时光,积累基础、提高能力,为以后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石。在这里我们也同样祝福杨老师在教学路上培养更多优秀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创造更多的辉煌。
往期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链接(请点击查阅)
组稿:刘珂珂、陈 敏
编辑:张 伟
编审: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