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进的旋律回荡在耳边。走过极不平凡的2021年,我们踏着坚定的步履,迈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2022年。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请允许我们代表学校党委,向拼搏奋进、实干奉献、追求卓越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心系学校、老有所为的离退休老同志,向践行“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精神的广大同学,向关爱学校发展的学生家长,向与母校心手相连的广大校友,向关心济南大学、支持济南大学的各界友人,致以深切的问候、衷心的感谢和真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1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大力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建设,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坚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创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2021年,学校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全校上下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集中力量打造‘1+3+4’高水平学科群”建设任务,凝心聚力、务实笃行、砥砺奋进,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校内大学科”计划试点先行,全力推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4个省高水平学科为引领的大学科群,打造学科高峰,构筑学科高原,带动和辐射全校学科发展;揭榜制学科课题引领机制初步建立,学校投资2000万,立项22项课题,揭榜拉动社会投入经费2.1亿元,有效支撑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博士点培育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学校新增物理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新增法学、教育学、城乡规划学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新增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工商管理、旅游管理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新增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6个学科位居ESI前1%,3名学科带头人入选省学科评议组成员,9名学科带头人入选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学科实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1年,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积极推动专业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专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17个专业被列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列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1个专业接受认证专家现场考查,3个专业认证申请通过受理。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实施校企合作办学项目11个,实施校企共建专业37个。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3个新兴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成果显著,获国家一流课程7门,山东省一流课程51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26门,启动建设济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专创融合示范课81门。教师教学能力稳步提升,3名教师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9名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入,教研项目呈现层次类别多样化,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及其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7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2021年,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全日制本科生8456人。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5.02%,本科生深造率32.42%。
2021年,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共招收录取博士、硕士研究生17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3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39人。目前在校的各类研究生共计4450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生比例已达60%;2021年学校荣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7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9项,省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项目9项,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10项,3门课程入选省首批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3名导师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2支研究生导学团队获批山东省首批研究生优秀导学团队;在国家组织的学位论文抽检中,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连续2年无“存在问题论文”。
2021年,学校持续完善“四位一体”辅导员家访育人模式,162人组成的23个工作组线上“奔赴”省内外46个地市71个县区的171个学生家庭“云”走访。新生入学教育获教育部易班发展中心2021年易班优课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最佳课程奖”,3人获“优秀指导教师”。举办第三届山东省生涯教育一体化论坛;在第九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6名学生获一等奖、6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在山东省高校军事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学校获本科学校组团体三等奖和5个单项的三等奖。学校获“同心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中,4名学生获一等奖、2名学生获二等奖,学校获团体二等奖。就业指导中心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在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事中,1人获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1人获2021年度“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在全省高校辅导员2020年度优秀工作案例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山东高校辅导员讲党史短视频展示活动中,1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2021年,济大学子获得全国性学科竞赛决赛奖励和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数同比增长77.941%。综合类赛事继续保持竞争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在多个赛道均有斩获,一件作品获“ 红色专项赛”特等奖,一件作品获“黑科技专项赛”恒星级荣誉,一件作品获累进创新奖 ,五件作品推荐国赛,获奖数量继续保持省内较高水平;学科单项竞赛全面开花,学生全年在38类学科竞赛中获奖433人次,赛事数量和获奖人次再创新高。
2021年,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4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立项87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标志性项目10项,实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突破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再突破。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5项,同比增长33.33%,到账横向科技经费同比增长20.23%,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25个。年度科技总经费同比增长10.58%。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为“十三五”以来年度获省级科技奖励最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再认证审核。
2021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立项数居省属高校之首,立项总数全国排名第66位;获得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项。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勇立潮头。承担各类横向课题110余项,到账人文社科类横向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各级各类科研奖励持续平稳。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得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二等奖1项;获得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学术成果咨政功能有效发挥。利用科研平台的智力优势,积极推动智库成果转化,15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与济南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用。开展“建党百年 济大社科献礼”系列学术活动。通过举办建党百年系列学术论坛、设立建党百年社科研究专项、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庆祝建党百年学术专栏等多种形式,向建党百年献礼。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品质办刊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入选CSSCI(2021-2022)来源期刊。《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连续5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粉体技术》连续3次入选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获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来源期刊称号。
2021年,学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系列决策部署,聚焦和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质量提升,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济南市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制定出台《济南大学服务济南强省会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对接重点任务70余项,获批市校融合立项项目9项。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科研和人才综合优势,加强与地市、区县开展校地全方位战略合作,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共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构筑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之间、校地与校企研究院之间“双循环”运行格局,初步打造了“济大特色”和“济大范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济大智慧”和“济大力量”。济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2021年度省管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为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021年,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兴校”战略,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学校人才规模稳步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效能持续增强。引进各类人才133人,其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军祥全职加盟,省级及以上称号人才5人,高层次人才34人,海外人才28人,优秀中青年博士76人。聘任客座教授33人、顾问教授23人,学校实施的校企合作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政策取得重大进展,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21年,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国外6所高校新建校际友好关系,续签国际友校协议2个。学校与德国埃森造型艺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中白(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获批国家级高端外专引智项目2项、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项目1项,外国专家1人获“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完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及项目延期申请工作。学校积极支持国际中文教育推广,完成海外孔子学院转隶工作,推进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设立刚果(布)中文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别中文教育项目2项。全年接收培养长短期国际学生422人。积极开发各类线上短期语言文化课程,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济南大学—泰国南方大学‘汉语桥’”语言文化课程冬令营项目1项,济南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RCEP国家友城奖学金线上培训项目”1项。
2021年,学校的后勤与基本建设保障、安全稳定、医疗保健、图书资源建设等方面工作也是扎实推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夯实了根基。
勇毅前行担使命,凝心聚力谱新篇。新的一年,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办学格局进一步拓展,各类办学要素活力充分迸发,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学校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上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学校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凸显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做强优势。要立足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立足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实际,牢固树立发展信心,发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不断强化改革意识,以战略的思维、系统的设计、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创新性、开放式、有特色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凝聚共识中科学决策、在团结奋进中干事创业。
勇毅前行担使命,凝心聚力谱新篇。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无上光荣,也交付给我们使命责任。让我们赓续百年初心,践行育人使命,锐意进取,创新发展,争创一流,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