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师生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师生搭建与学术前沿高峰对话的平台,10月25日、27日,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东西·遇鉴”学术论坛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场讲座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何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秦洪武、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罗选民、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三级教授卢卫中,分别以“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我的学术人生——学术生涯四十五年”“AI赋能外语学科发展:理路和途径”“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和“政治隐喻翻译的情感传递效能:人机对比与协同优化”为题,为外国语学院广大师生带来了前沿深刻的学术报告。五场讲座由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宋庆伟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何伟以“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为题,回顾了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介绍了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包括概念、指导思想、理论手段以及应用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内外著名语言学泰斗潘文国以“我的学术人生——学术生涯四十五年”为题,系统地讲解和梳理了其四十五年的学术生涯,把近半个世纪致学的心路历程、学术成就进行总结,分门别类对其研究和著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领域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英对比、字本位理论、哲学语言学以及典籍翻译和文章翻译等。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秦洪武以“AI赋能外语学科发展:理路和途径”为题,通过真实展示AI工具的学习、运作过程带领师生了解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大语言模型赋能语言学习与教学等各方面。讲座从“祛魅祛恐,理性认识”“协同并作,提质增效”“为我所用,锐意创新”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地阐述、讲明了大语言模型是如何运作的,师生应该如何认识大语言模型、如何与之相处、如何利用它促进语言发展与教师教学等多个问题。他的讲解生动有趣,对AI工具的利用十分娴熟,现场对AI工具的演示让人印象深刻,使师生获益匪浅。

清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广西大学君武讲席教授、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罗选民,以“互文性与商务广告翻译”为题,从翻译的互文性这一微观理论出发,向师生讲解了商务广告的特点、广告翻译的要领等内容,并解释了互文性广告翻译的优势和特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故事,生动地串联起互文性广告翻译的理论内容架构,给师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有趣有益的翻译课。讲座中设置了答疑环节,师生踊跃提问,罗选民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让师生获益匪浅。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曲师大翻译学院创始院长卢卫中以“政治隐喻翻译的情感传递效能:人机对比与协同优化”为题,向师生解码和对比了人工译者和大语言模型在政治文献隐喻翻译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劣势,二者各有长短。同时,具体讲解了人机协作翻译政治隐喻的具体优化策略。
宋庆伟总结系列讲座的心得体会时提出,一是做学问要从根源入手,追根溯源,抓住根本,脚踏实地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只有牢固踏实的基础才是创新创造的底气。二是要精读原典,只有博览群书,深入学习文化的源头才能出口成章,外语学习者更要注重中文、汉语的学习,找寻语言的源头,从而实现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发展。他呼吁师生要学习专家教授对于知识不断钻研的精神,把心底的热爱投入学术研究,并且号召师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文化、语言积淀,谦虚恭逊地开展学术研究、努力理解学术大咖的讲座,做好学问。
“东西·遇鉴”论坛各系列讲座落幕。各位专家带领师生回望学术之路,感悟致学之本,指引师生远眺科技前沿,驾驭创新之器。在这一“回”一“望”之间,为外语学科指明了发展路径,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学术动力。
撰稿:秦利民、杨润宇 编辑:刘孟頔 编审: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