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大要闻

济大要闻

跨学科创新突破!我校李开云教授团队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月辉教授团队联合在《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发表孤独症领域顶级论文

日期:2025-11-23
来源: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
浏览量:
字号:

近日,我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李开云教授团队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月辉教授团队跨学科合作,在孤独症儿童脑间神经同步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以 The intentional and spontaneous social motor synchrony of pre-school autistic children: Evidence from fNIRS hyperscanning and machine learning为题,成功发表于 SCI和SSCI同时收录的一区 TOP 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为孤独症群体研究注入跨学科创新活力。该期刊是世界心理学发育领域的旗舰期刊,在91种心理学发育期刊中排名第6,是医学大类TOP期刊,在277种精神病理学期刊中排名第13。李开云教授与陈月辉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开云教授、研究生郑彩艳、杨悦担任共同第一作者,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教师宿淑华教授、贾凡路副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亚欧博士共同参与此项研究。

社会性运动同步作为儿童社交互动的核心基础与早期发展关键指标,其在孤独症群体中研究结果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聚焦行为性同步或个体单脑区激活分析,却忽视了社交互动中互动双方相互作用的脑间神经同步机制。此次研究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前沿神经科学技术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超扫描技术(fNIRS hyperscaning)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从脑间神经同步这一全新视角,精准区分孤独症儿童在有意识与自发性维度的社会性运动同步特征,明确了脑间神经同步性指标可作为区分孤独症群体的有效神经标记物;并在国内外首次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脑间神经同步指标分类,为孤独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群体的脑间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新颖方法。研究成果为孤独症早期筛查、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神经标记物,也为后续针对性干预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实践价值。

图1 实验1实验流程图、脑区通道位置及及儿童脑区激活样例结果

图2 实验2实验流程图及儿童脑区激活样例结果

图3 实验1中孤独症儿童和非孤独症组儿童的有意识社会性运动同步结果

图4 实验2中自发社交性运动同步的孤独症儿童与非孤独症儿童结果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基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近几年,李开云教授团队采用近红外超扫描技术开展孤独症群体脑神经机制的探索,并进一步借助神经调控技术开展对该群体的干预康复方案探究,取得多项顶级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未来将持续深化跨学科合作,进一步推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与特殊教育领域的交叉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康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让跨学科力量为特殊群体赋能。

Doi: https://doi.org/10.1111/jcpp.70079


撰稿:李开云      编辑:刘孟頔      编审:张伟